中國兒童中心 中華家教 “雙減”改革呼喚
張志勇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雙減”改革是我國教育格局的大調整,迫切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協同發展。在“雙減”改革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半p減”改革亟須改變當前家庭教育學?;⑸踔脸蔀閷W校教育附庸的局面,迫切呼喚家庭教育的回歸和重構。
一、“雙減“呼喚家庭教育回歸育人本位
家庭教育之所以出現學?;?、甚至被取代的狀況,是因為家庭教育徹頭徹尾地服務于考試升學的需要,日益脫離家庭生活,變成了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解決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視化問題?!半p減”改革致力于克服教育的功利化、短視化問題,體現了“雙減”改革的大邏輯、大戰略、大格局。“大邏輯“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緩解老百姓的教育焦慮,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生活的追求;“大戰略”就是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保障教育公平,不能讓教育被資本綁架、被經濟裹挾,不能讓優質教育資源被壟斷,破壞公共教育格局,導致階層固化;“大格局"就是要修復教育生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要各安其位,不能混淆和抹殺相互之間的界限,要給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留下空間。
現在的孩子不是跟著學校老師學,就是跟著機構老師學,但就是不會自主學。現在的學校教育跟校外補習教育形成了一種相互綁架的局面,校外補習搞超前學習,學校教育搞超前教學,校外補到什么水平,學校就從什么水平教起,由此形成的校外補習和學校教育相互綁架的局面導致不補課的孩子跟不上,補課的孩子又因重復學習喪失了對學習過程的好奇和挑戰欲望,對我國健康的教育肌體危害甚大。
“雙減”改革要求家庭教育回歸育人本位,盡快走出應試教育的窠臼,從功利化、短視化的教育陷阱中走出來,必須強化“三個堅持”,追求“四個走出”。
(一)強化“三個堅持”
首先,堅持育人。第一,不能讓應試教育戕害教育初心;其次,堅持健康第一,堅決守住學生身心健康的底線,不能讓應試教育危害學生的健康成長,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健康為代價追求升學利益,最后,堅持人格健全第一,不能讓應試教育剝奪學生人格塑造的機會。如果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出了問題,學生的一切學習成果都等于零。
(二)追求“四個走出”
首先,廣大家長必須從攀比思維中走出來。每個孩子來到世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位家長應帶著呵護、欣賞和期待的目光看待孩子,善于發現孩子的獨特性,懂得孩子的優勢、特長和進步。目前,很多家庭把別人的孩子捧在上面,把自己的孩子踩在腳下,別人的孩子就是好,自己的孩子就是這不行、那不行,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人格和自信,而且越比較,家長越焦慮;越比較,孩子越沒有信心。
其次,廣大家長必須從分數思維中走出來。從法律角度講,分數是個人私事,不涉及公眾利益,保護孩子的分數,就是保護孩子的隱私權,保護孩子的人格權。分數思維較強的家長,每每看到的都是自己孩子的不足,是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的差距,表現出的是對自己孩子未來教育前景的不自信。走出分數思維,把每次考試看作發現孩子問題、長處、未來成長空間的機會,也即看到孩子成長的希望和未來,由此每次考試評價就成為自己孩子成長和進步的階梯。在這里,發現孩子的問題、看到孩子成長的希望,比關注分數排名更重要。
再次,廣大家長必須從搶跑思維中走出來。古人都懂得,強扭的瓜不甜。大自然一年有四季,經歷春夏秋冬,兒童的成長同樣需要時間的磨礪,需要耐心和等待。在兒童的教育上,拔苗助長不但無益于兒童的健康成長,而且很容易對兒童的成長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最后,廣大家長必須從過度學習中走出來。所謂過度學習,就是一些家長為了在考試升學上占據優勢地位,在孩子的考試科目學習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剝奪、擠壓孩子德、體、美、勞等領域教育和學習的時間,導致孩子的學習片面化、應試化,破壞孩子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輕者學習興趣降低,厭學,甚至輟學;重者出現心理問題,甚至走上絕路。
二、“雙減“呼喚家庭教育尊重自身規律
家庭教育如何走上科學的軌道?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會愛孩子是一門科學?!都彝ソ逃龠M法》頒布實施的重大意義之一就在于規范和引領廣大家長把家庭教育作為一門科學,堅持科學實施家庭教育。
(一)增強家庭教育意識
《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人,教育孩子是家長的法定職責。廣大家長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做好家庭教育應當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覺學習家庭教育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擔負起家庭教育的神圣職責。
(二)明確家庭教育定位
家庭教育歸根到底是在家庭生活中進行的如何做人的教育,這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責任和使命?!都彝ソ逃龠M法》規定家庭教育要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的教育。過去,家庭教育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屬物,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變成了作業輔導和補習,家庭教育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家庭教育“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困局。
(三)懂得家庭教育特點
家庭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潛移默化,家庭教育是環境熏陶的教育,是在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第二個特點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是在生活當中進行的教育,脫離了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家庭教育的第三個特點是相機而教,家庭教育不僅是在家庭生活中實施,而且是在家庭生活中喚醒孩子成長意識的時候給予的相機引導。在這里,家庭教育絕不是刻意的說教。
(四)提高家庭教育素養
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過去,每次孩子的考試成績下來家長都要算名次。孩子的考試排名提高了,家長心里很高興,孩子排名停滯不前家長就開始坐不住了,孩子排名后退更是“天下大事”。現在,學校不搞考試排名,考試成績不公開,家長心里就沒底了。要引導家長正確對待考試和考試成績,說到底,考試評價的意義就是要發現孩子的問題,看到孩子改進的方向。
其次,家長要掌哪學的教育知識。2017~2019年,山東省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監測表明,非常喜歡藝術的孩子和不喜歡藝術的孩子相比,學業成績高近40分。這說明,藝術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最后,家長要尊重家庭教育規律,懂得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等等。
三、“雙減”呼喚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建設
家庭教育的根基是家庭,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家庭建設。家庭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教育本身是示范,是引領,是喚醒,不是說教。美好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孩子是強大的模仿者,如果你想擁有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首先你要成為富有愛心的父母。盡管家長無法直接教育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但是家長可以言傳身教。家庭教育回歸家庭本位,最根本的是,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人,要在美好家庭建設上下功夫。
(一)建設愛的家庭
美國國家教育委員會顧問、腦科學家約翰?梅迪納發現,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最有預測性的一個指標就是家庭情緒的穩定性,而家庭情緒的穩定性取決于父母的關系。所以,他說過一句風趣的話:“如果你愛你的孩子,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的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你就做一件事,去愛你的老婆吧!”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里,家庭生活中充滿關懷、溫馨、溫暖,洋溢著愛、付出、支持,始終讓人感受到安全、向上和力量。
(二)建設道德的家庭
兒童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是品德教育。品德的養成,靠環境熏陶、靠榜樣引領。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道德的家庭、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如果父母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采取的是極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孩子怎么會有高尚的人格,長大了怎么能夠自覺奉獻社會?我的母親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但是她給我的教育影響了我的整個人生:“一個人什么時候都不能偷懶?;?,什么時候都不要讓人家看不起你,在背后戳你脊梁骨”。這對我養成誠實勞動、自立自強的人生品格影響極大!
(三)建設安全的家庭
這里的“安全”不是指身體的安全,而是兒童心理的安全。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溫馨、安全的家庭環境,父母必須給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這對兒童積極的情緒情感培育和人格養成非常關鍵。最可怕的是,孩子生活在性格非常暴躁的父母、隨時發火的父母、時時爭吵的父母身邊。
(四)建設熱愛學習的家庭
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營造熱愛學習、自由讀書的家庭氛圍。2021年秋季開學之前,我看到一封自殺孩子留下的遺書。遺書里有一句話:“今天這個時代挺有意思的,蹺著二郎腿、天天不讀書的那個人,卻天天訓斥我們這些讀書的人!”顯然,在這個孩子眼里,她的父母是不愛學習的反面典型!
(五)建設自由民主的家庭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人,但每當父母履行家庭教育職責的時候,必須從內心忘掉自己是孩子的父親或母親,否則,在家庭教育中就常常會以“老子”自居。孩子是不會接受這種家庭教育的。父母不要一味控制孩子,更不要居高臨下地管控孩子,必須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與孩子友好相處。
四、“雙減“呼喚家庭教育回歸生活本位
家庭教育的本質就是生活教育,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特點。如果說,家庭建設是家庭教育的根基和根本,那么,家庭生活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樣式。
(一)生活是兒童的智慧之源
當今時代,人類教育面臨兩個挑戰,一是兒童的知識學習過度,二是兒童的生活學習貧乏。這兩個挑戰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這個時代的兒童,既不缺乏學習知識的機會,更不缺乏學習的資源,他們缺乏的是生活和實踐。在技術革命之下,兒童的知識學習可以加速,但兒童的情感學習和社會性成熟卻離不開生活的磨礪,是無法加速的。在應試教育盛行的大環境下,兒童的知識學習、學科學習過多,上課、作業、考試、補課幾乎占據了孩子的全部時間。與此同時,兒童的生活學習、實踐學習必然貧乏,生活學習、實踐學習的時間、空間必須被剝奪。這對兒童的智慧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正因為如此,我認為,虛擬世界越發達,現實生活越可貴。
(二)防止堵塞兒童的智慧發展之路
兒童通過生活感知外部世界、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是積累生活經驗的過程,是自己去悟道理的過程,這個“覺”和“悟”的過程,就是兒童智慧發展的真實過程。知行合一是人才成長的根本規律。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強調增長知識和見識,就是要讓兒童的學習做到知行合一,把掌握知識與增長才干統一起來。如果兒童的學習脫離了生活,失去了生活源泉的滋養,那么就從根本上堵塞了兒童的智慧發展之路。
(三)家庭生活教育要為兒童學科學習提供經驗支持
要引導家長正確理解和科學把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強調課程教學改革要回歸生活,家庭教育要為孩子的學科學習奠定生活基礎。在許多家長眼里,孩子回到家里,似乎不看課本知識、不做作業,就是玩耍,就是不學習。家庭不是學校的搬家,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再現。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生活教育為兒童接受學校教育奠定學科概念、學科知識學習的經驗基礎。兒童在學校教育中接受大量學科概念、知識,其理解、貫通、內化往往需要生活經驗做基礎。
(四)讓兒童參與積極向上的家庭生活
兒童參與家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兒童是家庭生活的參與者、主動建構者,是家庭新生活的重要創造者,由此,兒童就成了家庭教育真正的主人。一是讓兒童享受家庭閱讀生活。閱讀是兒童打開世界這本大書的不二法門。兒童之間的差距,往往不是在課堂上、輔導班上拉開的,而是在會不會閱讀、喜歡不喜歡閱讀、會不會思考上拉開的。二是讓兒童享受家庭勞動生活。勞動既是智慧之源,也是責任養成之根。或許可以說,沒有勞動教育就沒有良好的品德教育,就沒有真正的積極人格的養成。三是讓兒童享受家庭自然生活。只有真正走進大自然,深入大自然,才能讓兒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絕美麗,感受到陽光普照的公平,感受到大海無由挑揀的包容,等等。四是讓兒童享受家庭實踐生活。帶領兒童走進社會、走進歷史現場,與自然、社會、歷史對話,體會世態炎涼,探索人生智慧,發現人性之美。五是讓兒童享受家庭體育生活。現代體育的意義遠遠超出強身健體本身。親子體育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六是讓兒童享受家庭美育生活。美育無處不在。讓兒童參與到家庭生活美、環境美、語言美、行為美的創造中,這就是最生動、最美好的美育。
五、“雙減”呼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協同育人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學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動,兒童才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半p減”改革呼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做到“五個協同”。
(一)在教育理念上協同
現在,關于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讓每個兒童享受良好的教育,如何讓每個兒童走好自己的升學之路、成長之路,家庭與學校之間亟須凝聚教育共識。2021年7月,我到外地一所高中調研,校長給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他說,學校的班主任一天早晨接到某位學生家長的電話,家長說孩子在家沒吃早飯,請老師幫孩子把帶的雞蛋的殼剝掉?,F在,不少家長有一種理念,就是孩子什么都不要管,只管學習就行,孩子只要把學習搞好,就一切都好了。要讓廣大家長明白,包辦即意味著代替兒童的學習,代替即意味著扼殺兒童的成長。
(二)在教育方式上協同
傳統的家庭教育,常講“棍棒之下出孝子”。這種家庭教育,從理念到行為都是居高臨下的。今天,廣大家長必須善于調整家庭關系、轉變教育角色,要從父子關系、母子關系轉化為平等的教育關系。家庭教育要摒棄強迫意識和強制行為,要堅持平等協商、示范引領和啟發誘導。
(三)在學業安排上協同
前段時間,我召開“雙減”改革座談會,有位校長講了一個故事,說有的小學生不愿意在學校里做作業,因為在學校做完作業之后回到家父母還要布置額外的作業。與其這樣,還不如在學校多玩玩、多參加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活動,回到家里再做作業。這說明,“雙減”后在孩子的學業安排上,學校和家庭必須強化協同,家長、老師、孩子要相互協商、友好溝通。一方面,指導孩子科學選擇學校提供的課后服務課程;另一方面,科學安排孩子的家庭教育任務。切忌出現學校下午增加了課后服務,孩子晩上培訓班卻一個也不少,結果導致周一到周五學生負擔越來越重的現象。
(四)在習慣養成上協同
“雙減”之后,孩子的家庭教育時間增加了,家長要引導、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前為學校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家長要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包括按時作息、惜時守時、認真學習等習慣。家庭教育習慣養成比學習本身更重要,有了這些良好的習慣,孩子的學習就有了“能力上的支撐和保障”。
(五)在親子教育上協同
家庭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關系教育,或者說,是借助良好的親子關系這一中介進行的。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就沒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特別倡導加強親子溝通,強調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但親子溝通不是簡單的親子對話,更不是僵硬的、死板的說教,陪伴也不是天天看著孩子學習、做作業。良好的親子溝通、最好的陪伴,都是在有意義的親子活動中實現的。廣大家長要努力擠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勞動、讀書、旅游、運動、看電影、參觀博物館、做公益活動、做小科學實驗、清潔環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