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23年高考作文題探討“圍棋三手”名師分析:須聚焦“基礎與創新”進行辯證分析
來源:臺海網
臺海網6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今年全國高考共有7套語文試卷,福建省使用的是新高考I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制。
昨天上午11時30分,隨著第一門語文科目考試結束,福建省2023年高考作文題正式公布。
在福建高考作文題中出現圍棋元素,這不僅在圍棋圈中掀起熱浪,更一度沖上熱搜,許多網友開始自發“理思路”,部分考生反饋認為“有新意”。
總體而言,2023年福建高考作文題的命題水平贏得了絕大多數語文老師的贊賞,因為它“有生活的溫度,有文化的底色,有對寫作主體的尊重,更有探究追問的深度”。
福建省2023年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解讀強化基礎提高學生能力素養
昨天上午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后,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隨即對外發布試題解讀,即說明命題的用意,其中對于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題這樣解析:
2023年高考是“雙減”政策發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題在教考銜接上精耕細作,充分釋放服務“雙減”改革的鮮明信號,引導教學提升課堂質量,助力構建教育良好生態。
青年學子只有打牢知識功底,才能積蓄前進能量。試題強調基礎對于青年學習、成長的重要性。新高考I卷作文題,借圍棋學習中的3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巧妙類比,意在啟示一線師生,基礎不是知識的簡單記憶,不是技能的機械訓練,而是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掌握融通,闡明目標遠大和磨礪功夫、基礎扎實和創新創造的辯證關系,引導學生遵循獲取知識和養成能力素養的基本規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創新。
2
不懂圍棋吃虧嗎?老師:懂不懂圍棋都不影響寫作
昨天,福建高考作文試題一出,對于圍棋的討論立馬熱度大增,有人還翻出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封面就是孩子們圍坐在一起下圍棋的場景。
我國著名圍棋職業棋手、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兼技術委員會主任聶衛平發文稱,“出題人通過專業的圍棋術語來命題,(我和我們國家隊領隊華學明的看法一樣)他一定是懂圍棋的,更是希望各位考生能通過我們的圍棋術語有更深入的人生感受,這不正應著我們那句老生常談的‘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嗎?”
那么,面對這道作文題,不懂圍棋的考生會吃虧嗎?
廈門一線語文老師認為,無論考生懂不懂圍棋,都不影響這道作文題的寫作。
雖然題目出現了圍棋的專業術語,但題目材料也作出了相對應的解釋,而且材料中短短幾句解釋已將“本手”“妙手”和“俗手”三個詞解釋得很通俗。
3
這道題難度大嗎?名師:容易陷入無話可說的境地
福建省教學名師、省學科帶頭人,廈門市專家型教師、廈門一中正高級教師蘇寧峰曾參與過多年高考命題組織工作。他認為,對學生邏輯思辨能力的考察,是這幾年高考命題一直沒有變化的主線。
拿到這道作文題時,許多學生可能會懵,因為審題過程中很容易陷入無話可說的境地。這和大多數考生面臨的兩大痛點有關:一是沒有高端的素材,二是缺乏分析的能力。
蘇寧峰老師分析,今年的新高考全國I卷的作文“圍棋三手”,命題風格酷似2023年新高考全國Ⅱ卷的“書法用筆”,提供日常生活中棋藝書道之寫作事境,引導考生由此出發、從而邁向深廣遼遠的生命、社會、歷史、文化之情境、思境與意境。其所呈示之象,既是生活的,更是超越的;既是形象的,又具抽象性;明面上示以意義,暗地里深蘊意味。這正是優秀文題所富有的氣質:有生活的溫度、有文化的底色,有對寫作主體的尊重,更有探究追問的深度。
名師支招
如何寫好今年的高考作文?
蘇寧峰老師提供了以下思路:
今年“圍棋三手”須聚焦“基礎與創新”進行辯證分析。
基本的分析要點可有:(1)避免“俗手”,要有全局意識。這是關系論述的前提。“俗手”貌似合理,但有損于全局。實由其囿于功利,囿于短見,囿于局部,囿于個人所致。立此前提,則為后文分析立界立境。(2)而“本手“與”妙手“的關系,則涉及“立基”與“立新”的關系。“立基”含蘊豐厚,當可深思:人生當立何為基?立學?立業?立志?立身?立境?聯系中國傳統的文化邏輯,它規定了我們人生進業之階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身,要立于志;立基,要立于學。有志于學,為國而學,則學問之根基深廣、創新之動能豐沛,而人生之價值境界自然高遠。思維活躍者,自然可聯系我們國家當前倡導的“強基計劃”,自然可以在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背景前縱論二者的關系。如此,我們的思維則由圍棋現象而入國家、民族之境做深廣之思。
寫作時,我們還應當意識到我們青年主體的價值存在與價值自覺。這是高考命題的價值觀引導與要求。高考關注青年人的社會成長與精神成長,這是高考不變的圓心。此道文題中的“初學者”和“我們”,即是年輕人。而關于“青年人的責任使命擔當”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遞進的層面來論述:(1)社會邏輯:即從個人與社會、國家的責任倫理角度;(2)文化邏輯:即從中國文化邏輯里論述國家、天下對于青年人立基立身立業的價值賦義;(3)價值邏輯:也即生命境界。印度哲學家奧修說:人的最大需要是被需要。從價值的維度來論人生立基的境界,則文題的立境也就自然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