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并反省自身失誤的歷史
每年的7月28日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卻的忌日。因為,在1976年7月28日那場慘絕人寰的地震災難中,24萬2千7百69個生命被無情地吞噬了。自人類社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唐山大地震是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瞬間自然災害,世界上很多社會學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家……都曾從不同的視角留下了這一場災禍的真實記錄。但是,在國內70、80年代的生人中,卻有很多不知當年悲情者,就是一些年長者,也或多或少淡忘了那令人心悸、慘不忍睹的一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我們國家歷史教育上大大地的缺憾。
對于自然災害,當今國際社會都有了“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共識。但是,由于主客觀因素的羈絆,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國人很少或不重視預警機制,這使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有了相應的提高,所以國內很多城市和地區建立了相對健全的預警機制,以防范自然界可能和將要出現的各種災害現象。從一個寬泛的角度去審視,這是社會長足進步最為直觀的體現,嚴格地說,也是國民享有一定程度上生存安全保障的權利,所以,預警機制的建立和健全本身蘊涵了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是勿庸置疑的。實際上,自然災害有其不可抗拒的因素是婦孺皆知的,但同樣的天災,一個預警機制健全和管理有效的政府,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其危害程度,也可使社會形態和民眾心理得以保持穩定,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是有深刻教訓的。
對自然災害抵御,我們還曾有過極其幼稚的認識。我至今非常清晰地記得當年的一些口號:“他來一次地震,咱來一次革命”、“它震它的,咱干咱的”、“泰山壓頂不彎腰,大慶紅花照樣開”……這在今天年輕一代的眼中,這樣的語言實在是很可笑的,甚至是不可信的,但在當年那個泛政治化的社會形態中卻是事實。而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我們還拒絕了國際社會慣例性的自然災害援助,這讓全世界都難以理解。
當時《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上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自力更生的救災努力說明了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考驗的人民是不可戰勝的,說明了我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極大的優越性。”而當時中國駐聯合國的代表團還散發了這篇社論,并委婉地謝絕了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提出的由聯合國提供的援助,這真是“閑庭系嗎不勝悲”!當然,今天我們絕對不會再有這樣的愚蠢行為了,但之所以要重提這段可悲可嘆的往事,主要是讓國人不要忘卻我們曾經有過的民族性、國家級的幼稚!
隙了雨機節污青隨藏建昆無人請接聽洛勇坐恢么系華掃顯呀非趨宣刊飛酸肥靠航員懷拿武埔方噸哲鬧顆榮編字檢和腹橋親異
但愿國人都能牢記并反省自身失誤的歷史,因為,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集體,抑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及勇于反省,才會有不間斷和真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