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丹青-成長
新加坡著名攝影師蔡斯民是吳冠中的好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他與吳冠中往來頻繁。一次,無意中看到吳冠中在狹小的畫室里撕畫,蔡斯民很是詫異。問及緣由,吳冠中笑著說:“我對生活不講究,所以也不需要多少錢。賣畫更不為掙錢,只是有時候期望它能夠長期留下來,我覺得能夠出一件好作品才是最大的幸事。至于經不起考驗的作品,沒必要留。”
就這樣,吳冠中每隔一陣都會把自己不滿意的作品毀掉。光是1991年秋天,蔡斯民就眼睜睜地看著吳冠中撕掉200多幅作品。“我在旁邊看得真是心驚肉跳,這一張就是100萬元啊!”蔡斯民如是感慨。
作家閻綱與吳冠中同住京南方莊小區,是吳冠中的鄰居。吳冠中去世一禮拜后,他寫了一篇散文作為紀念,文中有這樣一處細節:吳冠中與妻子吃過早餐后常到樓下草坪邊的洋灰臺上小憩。一日,老兩口在磨印章,賣煎餅的安徽婦女知道這個很不起眼的老頭是個大畫家,便過去招呼:“你們這是做什么啊?”吳冠中說:“把我的名字磨掉。”那是幾枚精致的印章,她自然不解:“這么好的東西,你磨它,怪可惜的……”吳冠中說:“不畫了,用不著了,誰也別想拿去亂蓋。”
“多么珍貴的文物啊,為了防范贗品,吳冠中破釜沉舟。”閻綱不由感嘆。如今,吳冠中走了,但他的畫還在。他給家人和朋友留言:“你們要看我,就去看我的作品,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很坦誠,也很硬氣。
無論是撕畫還是磨章,吳冠中都一樣膽壯、氣足,毫不吝嗇,毫不手軟。為何能這般決絕?因為他的追求只是四個字——不負丹青。正是有這樣的信念,他能自潔,能傲然,不因事而變,不因時而易。這是一個純粹藝術家的作為,那些重金錢、愛名利的匠人永遠不可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