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傳統文化寫實記錄50字精選四篇
【篇1】體驗傳統文化寫實記錄50字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圣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么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斷章取義、曲解傳統思想是謬誤產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員在闡述執政理念時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口號,認為控制民眾輿論,堵住民眾之口是重中之重,于是拒絕民眾批評意見,粉飾工作失誤。君不見,某些部門在此種方針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獻策,信訪局門口成批上訪者被黑心執政者以“維穩”為由遣送回家。這句話本出自《國語》,原文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北疽馐莿裰G執政者要重視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評之聲,否則后果嚴重,并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還重要”。愚昧的執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觀點翻轉,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隱有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敝行W生作文乃至不少報刊雜志中,這句話被用來贊頌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贊美教師本無可厚非,問題在于鋪天蓋地地頻繁使用在學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觀念:李商隱的這句詩只能被用來歌頌教師。殊不知原詩的意境與教師風馬牛不相及,“春蠶”一句緊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含一語雙關之意,絲與思諧音,表達著詩人對心上人的思念,而蠟炬的意象與人流淚相似,傳遞出詩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狀態。因此,這一句的最正確用法是形容思念,與原詩最為貼切。中學生寫牽掛親人,懷念故土的文章時皆可借用此詩句,事實情況卻是鮮有出現,可見以訛傳訛地誤解古語抑制了年輕作者的發揮。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優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們如果不假思索地亂用,無異于讓古人的謬誤與自己的歪理疊加,錯上加錯。儒家思想中有“三綱五?!?,其中“五?!睘槿?、義、禮、智、信,屬于中華傳統優良品質,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相比之下,“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由于時代的局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則顯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一心要凌駕于妻子之上,自恃為一家之主,處處專制獨裁,美其名曰遵循中華傳統的綱常之道,結果往往是導致妻子不堪重負,情感破裂。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一文中說:“一個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偉大人物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敬畏去紀念去珍惜的民族,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蔽蚁敫挠眠@句話煞尾:“一個沒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悠久文化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珍惜去傳承去發揚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p>
【篇2】體驗傳統文化寫實記錄50字
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節日,例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我要和大家介紹的節日是“中秋節”。
為慣常宋變明忙年憲削緊征者盡病京版紙際壞凡殖九色國號毫判白瑞數辦電緩紀嶺畢悟靈安章茶急喜四核碳行這處拋句盡復搶拖覺帝環自田爛珠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遠在他鄉的人們,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年中秋節吃完豐盛的晚餐后,我把月餅切成幾小份,然后放盤子里,讓爸爸和媽媽任意來摸一塊月餅,月餅是圓圓的,象征著團圓的意思。我摸到了一個抹茶葉的月餅,那抹茶月餅松軟而美味。爸爸、媽媽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現。月亮隱隱約約地出現了,慢慢地,越來越大,越來越圓,越來越亮,皎潔的月光灑在我們身上,似乎給我們大家披上了銀紗,漂亮極了。
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時刻,我們的家庭是溫磬幸福的,月亮也在這個夜晚,展現出她的美。
【篇3】體驗傳統文化寫實記錄50字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有無窮的底蘊。她源遠流長,即從中國產生人類起就有了中國歷史,也有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后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并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我們學習唐詩宋詞,我們誦讀名家經典,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領悟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歡的莫過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于倫理為基礎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在對待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千方百計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眾的思想,與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則,則視為離經叛道。這使各種新思想新觀點難以發展。在社會矛盾的處理上,中國傳統文化崇高人治。以權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現象十分普遍。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還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禮儀這四個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鳳。幾個兒女為了爭奪老人的財產來到了這個節目,老人已經是中重度的老年癡呆。目光呆滯的老人看著幾個兒女在臺上唇槍舌劍,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來,老人是特別可憐的,可是老人的幾個兒女臉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讓人們寒心。難道現實的社會真的事利字當頭嗎?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和誰談利益,是你至親至愛的娘啊,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娘是怎么把你們四個人拉扯大的?孝順孝順,在孝順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到順呢?
我聽過一句話,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忠是舍棄小家顧大家的大無畏精神。這個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現在一樣和平,不用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就多關心關心我們的親人吧。
【篇4】體驗傳統文化寫實記錄50字
一、強調“入世”,重視現實。
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活動一般說有兩個方面:“超然”和“參與”。借中國古人之語大致可區分為“出世”與“入世”。談到“出世”,人們隨即會想到道家與隱士,他們遠遁鄉野山林,不問世事,與世無爭。而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主張“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認”,以“平治天下”為“舍我其誰”之重責。儒家講究“濟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不象道家思想消極避世。這種積極參與的思想在當今也應予以提倡。試想:如果大家都不問世事,貪圖享樂,只顧自己,胸無大志,得過且過,那么,中國還會有希望嗎?儒學不以彼岸世界為歸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現實生活為目標。因此我們應滿腔熱忱地積極投身于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二、追求理想,奮發向上。
中華民族是個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國的歷史是整個中華民族不斷為理想而奮斗的歷史。理想主義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特點。統觀中國歷史,“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便是我們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標。早在儒家經典《禮記.禮運》中就已描繪了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理想便是對社會和諧太平的追求,它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歷史上多有皇帝以“太平”為年號;農民起義亦常以追求太平為號召。洪秀全的農民政權還頒布了一個大同社會的實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著《大同書》;孫中山先生本著“天下為公”的精神,提出了民主共和國的理想。這種理想主義傳統說明了中華民族對合理社會的孜孜不懈的追求。一次次的農民起義和變法改良都是追求理想的行動。這些都表現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當然,歷史上的理想主義具有空想性質,但無論如何,這種大同理想一直激勵著整個民族奮發向上,不斷進取,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作用。
新時期我黨制定了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目標。第一步、第二步已經實現,現在已在為實現第三步目標而努力奮斗。這是一個經過科學預測的現實的目標。我們應該為實現這一理想目標而努力工作。
三、自強不息,百折不撓。
一個人胸有大志,自信正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始終不渝,藐視困難。受挫益堅,這種令人贊美的性格,正是一種陽剛之美。歷史上多少不畏艱險、向邪惡勢力作斗爭的人,多少為探求真理而英勇獻身的人,多少為了民族利益而英勇捐軀的人,在他們身上都體現出一種堅守信念,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陽剛之美。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就具有這種陽剛之美。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孔子在花甲之年毅然攜徒到各國去推行自己的主張,出訪求仕。他不但風塵仆仆,長途奔波,餐風飲露,曠野為家。有時還受人譏諷,被人圍困,險遭戕害。尤其陳蔡被圍,又絕糧,很多人都病了,孔子仍“弦歌不衰”??鬃拥倪@些表現,正如他自己所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鬃拥囊簧荚跒樽约旱睦硐攵^斗。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他首先是費盡心力,在國內積極爭得權利,推行自己的主張。當自己受到排擠,在魯國抱負不得施展時,又辭官外出,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待這一做法碰壁后,又著書立說,培養弟子,讓自己的后繼者完成自己的未竟事業。真正是為達目的,百折不撓。這正是儒學所強調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當今社會,頻率快,人的壓力大。許多人心理脆弱,禁不起壓力與挫折。我們應該向孔子學習,擁有象天空一樣廣闊的胸懷,為實現理想,自強不息,百折不撓。
四、提倡修養,培植盛德。
儒家強調奮發有為,主張積極入世,更主張一個人要時時準備好入世的條件。這就要加強道德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以圣人為人格的最高標準。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在儒家看來,道德是人和動物的最根本區別??鬃釉唬骸俺劦溃λ揽梢??!比寮宜澝赖摹叭嗜恕?、“圣人”,就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又稱為“君子”。一個人要達到“君子”的水平,就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主動培植自己的道德水平,檢查自己的不足,向道德高的賢者學習。君子要心胸坦蕩,要正直不佞,反對“巧言令色”,知錯就改,反對文過飾非。為人應自知、自省,對己嚴,對人寬。君子不可須臾離開仁德,哪怕是倉促匆忙之際、顛沛流連之時。儒家提倡自我修養的目的是使人成為君子,從政治國,實現理想,以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更應提倡加強道德修養,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五、堅持正義,熱愛祖國。
儒家文化強調“義以為上”、“殺身成仁”,這種為堅持正義,敢于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時時激勵著人們。孟子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大丈夫當立志以仁,處事以禮,踐行以義,百折不撓。身家性命固然可貴,為了正義盡可拋。這就是孔子“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真諦,也是孟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的演繹結果。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偉大無比,剛強無尚,是由正義的經常積蓄而產生的。歷史上的正直之士,正都是憑著一股“浩然之氣”來伸張正義、抨擊邪惡,充分表現出他們的道德力量。許許多多仁人志士,同時是愛國主義的典范。他們為社會進步、為維護民族獨立作出了貢獻。
堅持正義、剛直不惡的傳統美德在今天還值得大力提倡。當今社會,還存在種種邪惡勢力。面對這種勢力,我們決不能麻木不仁,不管不問,更不能同流合污。我們應該發揚剛直不阿的精神,拿出勇氣,堅定立場,不屈服、不妥協,以浩然正氣來壓滅一切邪惡東西,純潔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六、敬老愛幼,尊師重教。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倫理十分強調敬老愛幼。自孔子始,孝德便被當作是“仁之本”。認為“百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墩撜Z》中就已表明:“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宣揚儒家倫理思想的《二十四孝》中有這樣一些典型的事例。如:年已七十的老萊子為使其父母歡欣,身著五彩衣,做小兒游戲舞蹈,還裝作幼兒行路不穩而跌到在地,以博取雙親一笑。這個事例意在說明,在父母面前永遠要做孝子。扇枕溫衾則是幼而盡孝的例子,九歲的黃香就能在夏日暑熱時為父親扇涼床枕,在冬天寒冷之日用身體為父親暖被,實非一般幼童所能為。
儒家敬老慈幼的道德規范,深深扎根在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中,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美德。我們不能丟失這一美德。
儒家學說的中心主張是“禮”和“仁”。當然,他們所講的尊卑秩序、三綱五常,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講的“仁”也是講統治者實行仁政,有利統治。中華民族號稱禮儀之邦,這與正統儒學提倡“禮”和“仁”有極大關系,尊師重教就是這種禮儀制度的一個方面。儒家所稱“天地君親師”。把師的地位提得很高,并宣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鬃泳捅蛔u為“萬世師表”、“至圣先師”。他就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提倡尊師重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當今社會,我們雖反對上下尊卑,三綱五常,但人人相親相愛、文明禮貌、尊師重教、永遠是值得傳頌和弘揚的傳統美德。
七、節儉不奢,清心寡欲。
節儉之德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過程中一直表現出的美德。儒家大力提倡節儉。依傳統觀念來看,生活節儉既能使人克服經濟困難,還能使人成就事業,更能使人志于道德追求,助于人格完善。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贝髮W問家司馬光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明末清初的名儒朱柏廬說:“一粥一飲,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唯艱”。這些說法都體現出“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觀念。提倡節儉,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古語云:“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一個人、一個社會,如果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有所積累,如果“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便是不顧個人和社會的未來,必有悲慘的結局。我們應當發揚節儉之德。當然,諸如“會賺不如會省”之類的觀念應當摒棄,既當講“節流”,也當強調“掘源”。
儒家思想所反映的傳統美德遺產中,還有許多優秀方面,在此不一一列舉,當然,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大量封建性的糟粕,還存在嚴重的缺點:它沒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沒有強調對于自然界的研究,重義輕利。因此,儒學內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機。因此,我們應矯正儒學的偏失,發揚其優秀的方面,為現實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