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原文及翻譯(虞美人全詩的意思)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后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詞語言明凈、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作品名稱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品出處 《南唐二主詞》
創作年代 北宋 文學體裁 詞 作 者 李煜
作品原文:
虞美人⑴
春花秋月何時了⑵,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⑶!
雕欄玉砌應猶在⑷,只是朱顏改⑸。問君能有幾多愁⑹?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 – 唐詩宋詞.wma
1:45 來自鄧振縣
詞句注釋: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了:了結,完結。
⑶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⑸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朱顏,紅顏,少女的代稱,這里指南唐舊日的宮女。
⑹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白話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創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三年后,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歷歷在目。
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茍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
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擬、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名家點評:
宋代陳師道《后山詩話》:今語例襲陳言,但能轉移耳。世稱秦詞“愁如海”為新奇,不知李國主已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以“江”為“海”爾。
宋代王楙《野客叢書》:《后山詩話》載王平甫子游謂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后主之意;又有所自。樂天詩曰:“欲識愁多少,高于艷瀕堆。”劉禹錫詩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愁”。得非祖此乎?則知好處前人皆已道過,后人但翻而用之耳。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洪洞不可掇”,趙嘏云“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游云“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也。賀方回云:“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
宋代陳郁《藏一話腴》:太白云:“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江南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彩。至寇萊公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少游云“落紅萬點愁如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矣。
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詩有一聯一字喚起一篇精神。李頎詩:“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后主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明代卓人月《古今詞統》:只一“又”字,宋元以來抄者無數,終不厭煩。
明代董其昌《評注使讀草堂詩馀》:山谷羨后主此詞。荊公云:“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尤為高妙。”
清代尤侗《延露詞序》:詩何以“馀”哉?“小樓昨夜”,《哀江頭》之馀也。
清代王士禎《花草蒙拾》:鐘隱入汴后,“春花秋月”諸詞,與“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種,較長城公煞是可憐。
清代沈雄《古今詞話》:李后主詞:“春花秋月何時了······”當以此闋為最。
清代馮金伯《詞苑萃編》:王介甫問黃魯直,李后主詞何句最佳。
魯直舉“間君能有兒多愁,恰死一江春水向東流”。
介甫以為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介甫之言是矣。顧以專論后主之詞可耳,尚非詞之至也。
若總統諸家而求極致,于不食煙火;不落言詮,如女中之有國色,無事矜莊修飾,使當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仿佛其皎好,其惟太白“膜色人高樓,有人樓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動而不靜,往而不返,識此宗趣者蓋寡。
清代陳廷焯《云韶集》:一聲慟歌,如聞哀猿,嗚咽纏綿,滿紙血淚。
清代王闿運《湘綺樓詞選》:常語耳,以初見故佳,再學便濫矣。朱顏本是山河,因歸宋不敢言耳。若直說山河改,反又淺也。結亦恰到好處。
清代譚獻《詞辨》卷二二:詞(謂此闋及“風回小院”闋)終當以神品目之。后主之詞,足當太白詩篇,高奇無匹。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亡國之音,何哀思之深耶!”傳誦禁庭,不加憫而被禍,失國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傷矣。《后山詩話》謂秦少游詞“飛紅萬點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叢書》又謂李白之“愁高滟澦堆”,劉禹錫之“水流無限似依愁”,為后主詞所祖。但以水喻愁,詞家意所易到,屢見載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詞而論,李、劉、秦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傷心人語也。
近代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感懷故國,悲憤已極。起句,追維往事,痛不欲生! 滿腔恨血,噴薄而出:誠《天問》之遺也。“小樓”句承起句,縮筆吞咽;“故國”句 承起句,放筆呼號。一“又”字慘甚。 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一時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滿,苦痛未盡,仍須偷息人間, 歷盡磨折。下片承上,從故國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問答語,吐露心中萬 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讀。通首一氣盤旋,曲折動蕩,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現代王方俊《唐宋詞賞析》:這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譽為 “詞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時所作。據王輊《默記》載: “歸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樂,見于詞語。”本詞就是抒寫這種懷念故國之情,哀嘆亡國之痛的情懷的。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
公元961—975年在位,國破降宋。后為宋太宗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卓絕非凡。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對后世影響亦大。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現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