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均衡器-生活
當我們升職后,往往會感到很滿足,但這些滿足感沒多久就會消失,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布里克曼曾提出一個匪夷所思的問題,買彩票中得100萬美元巨獎的幸運兒,他們的幸福感一定比因事故致殘的患者高很多嗎?那當然了,對這個答案,幾乎沒有人會質疑。然而,布里克曼還是對此進行了細致研究。
布里克曼選取了一家康復機構里的29名因事故導致截癱的患者或者四肢傷殘者,另外他還從伊利諾伊州彩票中心的中獎名單中選取了22名中獎者,其中7位的中獎金額為100萬美元,最少的也有5萬美元。
布里克曼采用打分的方法,對這兩組人的幸福感進行綜合評分,總分為5分,在評估總體幸福感的時候,中大獎組平均為4分,事故受害組僅低了1分左右,為2。96分。其中,當預測未來的總體幸福感時,中獎組為4。20分,事故組為4。32分。在評估日常快樂時,中獎組為3。33分,事故組為3。48分。可見兩組的差距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大,甚至在對待日常快樂和未來生活時,事故組的受害人幸福感還超過中獎者。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是兩種關鍵機制在起作用。
一種被稱為“對比機制”,即在短時間內,大的幸福事件發生,會導致一些小事件失去驅動幸福的作用,而重大不幸事件的發生,同樣導致以往給自己帶來苦惱的小事件失去對幸福感的消極影響。
那些因事故給自己帶來巨大不幸的人,以往小的不幸事件便無足輕重,而以往不引人注意的小幸福事件卻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幸福感,反過來降低了他們的總體不幸感。
中大獎的彩民因中獎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幸福感,但很快會覺得以往一些小的導致幸福的事件不再有特別意義,反過來降低了自己的總體快樂和幸福。
另一種我們稱為“習慣化機制”,是針對長時間而言的,隨著重大幸福事件或不幸事件的遠去,中大獎后的激動心情或因事故致殘的劇烈痛苦和不幸會逐漸消失。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大獎者會把中獎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看得習以為常,這些快樂漸漸不再強烈,對他們的日常快樂水平不再有很大影響;因事故致殘者也會漸漸把自己的不幸和痛苦看淡,這些不幸和痛苦不再強烈,對他們的日常不幸和痛苦水平不再有很大的影響。
當我們住進海濱別墅,每天對著大海看日出日落,這的確很幸福,但這些東西很快會讓我們習以為常,接踵而來的是我們不能習慣海風的潮濕和侵蝕,抱怨地段偏僻帶來購物和看病的不方便。
當我們在職場受到排擠跌落谷底,你會發現以前覺得害怕的事情也不過如此,并且有新的喜悅發生,你會看清誰是勢利眼和誰真正對你好,同事的一聲親切問候,也會讓你心中充滿感激。
正是由于對比機制和習慣化機制的存在,它們像一個人生的幸福均衡器,使得這個世界更加公平,那些生活的寵兒,他們無法體會微小的幸福,而那些人們認為的不幸者,卻對生活中每一個微小的幸福都能深深感受到。
“幸福是要自己去尋找的,無論你在空間的哪一個角落,在時間的哪一個時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你現在正在經歷著大的浩劫,你也應該幸福。”坐在輪椅上說這話的作家史鐵生,一定比普通人更深知什么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