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那些不太舒服的時光,讓我們成長-社會
我經常在網上給認識的編輯阿力傳稿件,有時我們也有一句沒一句地聊天。
阿力畢業于一所國內的普通院校,當時步入職場剛滿一年,他給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并非來自于標準化的自我介紹,而是那一大堆讓人看著眼花的職務頭銜:內容編輯、新媒體運營、文案策劃、市場推廣,還兼職著圖片設計與平臺維護……
我忍不住問他:“這么多活啊,都交給你來干?”阿力嘆氣道:“公司規模小,人也少,基本拿我當超人了,都是我來干。”我安慰他一句:“能者多勞嘛。”他滿肚子苦水:“關鍵我確實不是能者啊,其實我不是學這方面專業的,很多業務都是現學現賣,跟老板講我任務量太多,老板就嫌我發牢騷。”
阿力確實挺辛苦的,也真是夠拼,長時間以來,我偶爾深夜發送一篇稿子過去,他都立馬回一句“收到”,他跟我說,自打離開校園的溫床,基本沒睡過幾個完整覺。
有一次我問阿力,你付出這么多,公司一個月給你開多少錢?阿力告訴我:坐標深圳,所有收入加一塊兒不到六千元,稅前。我挺后悔多余問這一句的,因為沒多久,阿力就辭職了。
眨眼幾個月過去,再聯系上阿力的時候,我才知道,那一次不是離職,應該叫跳槽。阿力離開那個平臺后,把自己的簡歷掛到了網上,一時間體會到了供不應求的感覺,許多互聯網公司都搶著要。他選擇一家規模很大、美譽度也不錯的企業,收入更是水漲船高。
等他再找我約稿的時候,整個人像是被按在水里很久突然緩上來一口氣一樣,跟我說新的業務上手很快,工作也是游刃有余。我開玩笑說:“你現在是春風得意馬蹄輕啊。”
他說:“回想起來,還真是挺感謝上一個公司的,本事都是在那里磨煉出來的,那些曾被我嫌棄得要命的經歷,在我寫新的求職簡歷時才發現,它們大大豐富了我的技能。”
阿力的話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經歷。
記得大學臨近畢業備戰研究生考試的時候,我也是叫苦連天,浩如煙海的專業書,需要在短短幾個月內爛熟于胸,才有機會在堪稱殘忍的競爭中往前進那么一點點。
比“工作量”更讓人絕望的,是一種深不見底的挫敗感。因為那些書的內容,不是小說,更不是電影,都是一句廢話都沒有的學術證明與論斷。
用晦澀難懂來形容已經顯得蒼白了,這么說吧,讀了幾天那些書之后,我平生第一次直觀具體地感受到了自己腦力的天花板。
沒有任何你沒見過的漢字,所有的詞句都是字典里摘出來的,但當它們被一種叫思維的東西重新排列組合后,來讓你領會,讓你明白,你就會發現:自己還是太淺薄,智商完全被先賢們碾壓,每進一步都是挑戰。
太難熬了,有時碰上難懂的理論,忙一天才能看完十幾頁。我想過放棄,但心底尚存的那么一點點不甘,讓我磕磕絆絆地把這段路堅持了下來。
答卷子的時候我發現,沒有一道題目是自己不會的,比這更讓人欣慰的是,即便到了現在,我仍記得那些智慧的結晶,并時常能在生活與工作中將它們運用。苦不是白吃的,人生也沒有白拐的彎。
很多難熬的時光,往往在事后才會露出可愛的模樣,時間也在一點點教會我們:珍惜甚至是享受那些難挨的苦日子吧,學到手的都是本事,正是它們帶給你成長與歷練。
正是那些不太舒服的日子,成就了我們今天的自己,正是今天死不放手的自己,才配得上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