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爭雄-情感
奧地利人不無驕傲地說:“有些人知道奧地利,許多人知道維也納,所有人都知道施特勞斯。”約翰。施特勞斯與父同名。父親曾寫過150余首圓舞曲,被冠以“奧地利的拿破侖”。父親,兒子最崇拜的英雄,猶如一個醒目的路標,指引著他前行的方向。每當父親在家聯系新曲目時,兒子就在旁悄悄地聆聽,然后,面對鏡子模仿父親,風度翩翩地擺出優雅的拉琴姿勢,想像中,身下是云集的觀眾。
發現兒子偷學小提琴,父親大發雷霆,吼叫著:“音樂家就象一葉小舟漂流在汪洋大海中,生活沉浮不定!”在今天的家長看來,這簡直不可思議!父親反對兒子學音樂,固然有為孩子前途擔憂的成分,但是還有另一層冷酷的隱秘心曲:出于音樂家的本能,父親敏感地意識到兒子驚人的音樂天才,潛意識中,他恐懼不遠的未來,將被一位強有力的競爭者取而代之,而尤其令他難以容忍的是,這個挑戰者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子承父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多么溫馨而昂揚的詞匯書寫著血脈的傳承與文化的嬋變。然而,有一股勢力,一股陰鷙的勢力,如毒蛇纏繞,阻撓著新生力量的成長——這,就是嫉妒。
嫉妒與恐懼相交織,煎熬著,沸騰著,“既生父,何生子?”父親咬牙切齒地奪走了兒子的小提琴。后來,父親拋棄了母親,投入另一女子的懷抱。母親拿出積蓄,為兒子購買了新提琴并全力延請名師。這個頭腦清醒,意志堅定的女子本來一心要造就第二個約翰。施特勞斯,而她最終造就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約翰。施特勞斯。
兒子組建了自己的樂隊,父親運用個人的勢力,禁止所有的飯店為他的兒子提供演出場所。而兒子頂住父親的巨大壓力,在多邁耶飯店音樂廳舉行首場演奏會。初出茅廬的兒子盡管拘謹,但被壓抑的激情一旦釋放出來,那就是火山爆發,勢不可擋。當演奏他創作的那首《理性的詩篇》時,聽眾瘋狂了,該曲應聽眾要求竟然連奏了19遍!富有諷刺意味的是,演出中響起了幾次稀稀拉拉的倒彩聲,這幾個搗亂者是由父親花錢雇來的。當然,這寥落的倒彩終究被淹沒在排山倒海的掌聲中。
1844年10月16日,報上出現了一則意味深長的標題:“晚安,老施特勞斯!早安,小施特勞斯!”違反常規的父親拋向兒子的,不是溫情與支持,卻是刁難與打壓。但父親如同高聳的豐碑,兒子以一種絕望的愛來崇拜,心靈創傷籠罩了兒子的一生,懼怕失敗似一條無形的鞭子,不斷地鞭策著他。他苛求自己,更苛求自己的作品,這苛求導致小施特勞斯的不朽之作《藍色的多瑙河》響徹世界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