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五申”的由來-萬葉集
“三令五申”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斧鉞,即三令五申之。”宋代曾公亮撰《武經總要》,對“三令五申”有明確記載:
所謂“三令”,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三令舉斧鉞,以宣其刑賞。所謂“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鉞。
“三令”與“五申”的本源及其具體內容原意是在教育將士應該在戰陣中或軍事行為中明確作戰守則。隨著時代的變化,“三令五申”的含義也有所改變。諸如我們現在通常的“三令五申”并不是執行它的具體內容,而是再三地向下級命令告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