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觀人辨玉-生活錦囊
收藏界有兩位公認(rèn)的收藏大家,一是王世襄,一是馬未都。前者出了大名,后者賺了大錢。倆人相似處是,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文化的古董商永遠(yuǎn)“瞎買瞎賣”,沒有文化的工匠永遠(yuǎn)“瞎拼瞎湊”。文玩器物上負(fù)載的一切氣息,靠學(xué)識文化來托起它,水有多高,船有多高,你賞玩的眼光上限就有多高。不管你信不信。
舊社會古玩行有這么一句話:“總看總有不懂,總學(xué)總能弄懂。”文玩行水深誰都知道,但若有了文化這條船,不僅載得自己,還載得了別人。
一次和作家馮驥才閑聊,說到他被請去鑒賞一批古玉。馮驥才說,先不說那些古玉是真是假,僅一個別人未察覺的細(xì)節(jié),他就斷定其中有假。那位信誓旦旦講自家祖上收藏“故事”的婦女,在收放“古玉”時。那打包捆扎熟練的動作,就是一個“潘家園”。這是小說家觀察社會的敏銳,察覺到古玉與新貨集散地潘家園的關(guān)系,由此得到準(zhǔn)確的判斷。
這就是文化,文化不僅“自救”,還救了欲花大價錢買“古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