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 從地震報道看日本傳媒-視野
毀滅性地震、毀滅性海嘯、災難性的核泄漏、數千次余震……在不到數十小時之內,災難重重疊疊襲向日本太平洋西岸的東北地帶。在這危急時刻,人們見證了日本公共傳媒的專業主義和人文情懷,正如《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所言,日本公共傳媒在國家重大危機時刻“成為超越一切的公共平臺,維系了國民的精神和秩序”。
有大量的證據能支持上述的判斷:
以一場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和釋放破壞力相當于汶川地震20倍的災難為背景,以它天然地觸動著人們對末日來臨的想象為基礎,各傳媒的實況主持人和現場記者或作驚恐狀,或作撕心裂肺狀,或聲音里充滿了絕望哭腔,或無意中放大和傳播恐懼,都是可以預料得到的普通人的反應。然而,從震后到現在,日本公共傳媒卻鮮有出現這些“普通人的反應”,在危機傳播管理上表現出高度的專業精神。
以日本最大的公共傳媒NHK(日本廣播協會)為例,主播們始終保持鎮靜的面容,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堅強。畫面上沒有出現令人恐怖的死亡特寫,沒有災民們呼天喊地的鏡頭,也沒有第一線記者虛張聲勢的煽情式報道。一個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在經歷了地震之后發出感想:日本電視臺的新聞特別平靜,我覺得無可挑剔,有信息量卻不侵犯個人,有數據卻不煽情,有各種提示卻不造成恐慌。
NHK是日本影響力很大的新聞單位,作為側重于公共屬性的傳媒,始終保持著“我的方式傳播”的媒體第一價值,保持了獨立和公信力,即便在大災難來臨時也不曾改變。
第二個價值就是做到“及時”、“實時”地快速播報最新消息,一經確認,則反復輪流播放。有一個鏡頭令人印象深刻,NHK正開始播放對官房長官的采訪實況,當獲悉福島縣第一核電站第1號機有可能爆炸后,馬上中斷畫面,轉而反復播放核輻射時的生活指導及相關避難信息,每隔幾分鐘就提醒民眾注意安全。包括共同社、時事社及其他媒體,都在及時地從各角度呵護著生者的安全和對逝者的尊重,顯示了媒體的社會責任。
第三個價值就是力求信息全面。NHK輪流使用日語、英語、漢語、韓語等五種語言,這就考慮到了受眾中可能有非日語觀眾。日本各大媒體第一時間把輻射量每小時1015微西韋特的準確數據傳播出來,并告知“這相當于普通人一年可以承受的輻射量”,而不是輕描淡寫地說“影響不大”,塞給受眾完全不知所云的消息。
公共傳媒不同于其他大眾傳媒,不同于以贏利為動力的純商業媒體,它是一國和一國民及一國根本文化的堅守者,如約瑟夫·普利策所言,是社會生命的第一線嘹望者,對內就是“零距離”、“零時差”的溝通者,對外就是國家形象的公共外交大使。日本大災,全球垂淚,這與日本公共傳媒真實呈現了日本真面貌不無關系。一個國家可以有大災,但不能有在大災面前完全走樣的公共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