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并不喜歡無所事事-生活
有上百件事情需要去做,
卻沒有一點空閑時間——這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營銷及行為決策研究教授莫吉納·霍姆斯對個人生活的感受,她甚至想過放下一切,搬到荒島上,每天躺在沙灘上。
“我們應該放棄一切,去住在一座荒島上嗎?”莫吉納·霍姆斯思索著,在現代社會里,許多人和她一樣,感到沒有足夠的時間,并且不斷追求更多自由時間,但是當人過上有著大量空閑時間的生活后,他們真的會感到更加快樂嗎?
莫吉納·霍姆斯的研究結果并沒有印證人們慣常的觀念——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閑時間越多越好,反而當空閑時間過多時,人的幸福感會隨之下降。
“擁有適量的自由支配時間的人,會比只有少量自由支配時間的人更快樂,因為它舒緩了時間壓力,但更有趣的是,擁有大量自由支配時間的人,沒有過得更加快樂,因為有了大量的自由時間后,人們會覺得缺乏生產力和目標感。”莫吉納·霍姆斯的研究合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系助理教授瑪麗莎·謝利夫介紹說。
今年9月,她們的研究成果在期刊《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發(fā)表,該研究對超過3。5萬名研究對象進行了兩項數據分析和實驗,探究自由支配時間的量與人的幸福感之間的聯(lián)系。
在研究過程中,她們首先收集了21000名研究對象關于時間使用的調查,受訪者會詳盡地講述其在過去24小時內所做的事情,以及每項花了多少時間、個人感受。研究發(fā)現,當人擁有的自由支配時間在兩小時內時,自由時間與幸福感呈正相關,而當自由時間超過五小時后,幸福感則開始下降。
研究還招募了6000名參與者,讓他們在一天中想象不同數量的自由時間。在整個過程中,他們被要求報告在這些場景中的感受,以衡量其幸福感。其后,參加者還被要求想象將空閑時間用于“生產性”活動,如健身、愛好等,或是用于“非生產性”活動,如看電視等。
這一實驗結果顯示,有太多自由時間和沒有足夠自由時間一樣會使人感到有壓力。
那些自由時間太少的人,會感受到壓力,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豐富生活,或者是做有價值感的事情;至于那些有過多自由時間的人,則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產出而有壓力。
但是,當參加者把自由時間用于健身或者練習樂器等“生產性”活動時,他們的幸福感并沒有隨著自由時間過多而下降。
研究者總結道:“我們人類并不喜歡無所事事。”
莫吉納·霍姆斯分析,研究數據也展示出兩種重要的影響因素——壓力和目標感,當自由時間太少時,人會受壓力影響;而自由時間太多時,人則會受目標感影響。另外,她指出,這類研究應該結合社會文化的背景,其研究數據只是美國人的情況,如果想得到更全面的結論,還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區(qū)進行研究。
美國心理學研究者夏洛特·弗里茨也贊同該項研究的結果,并認為影響幸福感的不僅是自由時間的多寡,更在于人們如何使用這些時間。她認為,能保持幸福感的“生產性”活動指的應該是“值得的感覺”,而不是實際的貢獻,“對一些人來說,這可能是躺在沙灘上看海,對另一些人來說,則可能是去當志愿者或者翻新房子”。
基于這一研究,對自由時間比較多的人來說,把時間用于“生產性”活動,例如培養(yǎng)新的愛好、做運動或是學一門新語言,都是提高幸福感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