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重如仇-文苑
一
中國人的詞匯中,“恩”是個意味深長的字眼。恩賜、恩澤、恩寵、恩惠……恩重如山,知恩圖報。
然而,唐朝有個“恩重如仇”的故事,頗可玩味。
唐肅宗時有個官員叫李勉,自幼勤讀經史,成年后沉靜文雅、清正嚴峻,素有德望,不威而治。李勉任開封縣尉時,有一次審問獄囚,注意到其中有個人神色自若,對答不俗。李勉突生感動,就釋放了他。
此后過了數年,李勉被罷官,閑游來到河北地界,竟偶然碰見了那個被他釋放的囚犯。囚犯十分高興,把李勉帶回家里,好生招待。
囚犯悄聲告訴妻子說:“這就是讓我活命的恩人,我們怎么報答他呢?”妻子說:“給他一千匹上好的絹緞,夠嗎?”他說:“不夠。”妻子說:“兩千匹夠嗎?”他還是說:“不夠。”妻子說:“如果這樣還不夠報答,不如殺了他。”囚犯瞬間愣怔,但轉念一想,又覺得有道理。
囚犯的家仆在旁邊聽到這番話,心下同情李勉,就偷偷把囚犯夫妻密謀的事情告訴了李勉。李勉匆忙穿好衣服,上馬逃逸,連夜跑了一百多里,到了一家旅店。
店主人說:“這片區域晚上多有猛獸出沒,你怎么敢獨自走夜路呢?”李勉猶豫一番后,把原因講給店主人聽。話還沒說完,忽然有個人從梁柱上跳下來,嗟嘆道:“我差點誤殺了品行高尚的人。”話音未落,人就消失了。次日天還沒亮,那個“梁上君子”攜帶著囚犯夫婦的頭,來給李勉看。
我在李肇的《唐國史補》中讀到這個故事,到此處,才明白“梁上君子”應該是那囚犯夫婦雇用的刺客。
二
自幼習得的倫理教育,讓我們熟知太多“快意恩仇”的故事:春秋戰國的趙氏孤兒恩仇、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金庸的書劍恩仇……白居易說過“何異浮生臨老日,一彈指頃報恩仇”,陸游說過“恩仇快報復,禍福出笑顰”,龔自珍說過“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魯迅先生說過“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這些恩與仇,大都是功利糾結出來的累贅。
與人結識,我不想要恩重如山,更不想要恩重如仇,只想要一點不妨害公義的寡淡。
交朋友也一樣,先看這個人淡不淡,再看這個人有趣還是無趣。
日常寡淡從容,遇變崖岸不移,去看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再讀幾遍韓昌黎的《送李愿歸盤谷序》,就會明白,氣韻恬淡的人,身上會散發出或隱或現的懾人光芒。
三
其實關于李勉,還有另外兩個小故事,值得寫在這里:
李勉少年時家境貧寒,在梁宋地區(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游歷,與一個儒生同住一家客棧。儒生病重,臨死前將自己帶的銀子交給李勉道:“希望你用這些錢將我埋葬,多余的銀子就送給你。”李勉答應了,卻在安葬儒生后,暗中將剩下的銀子放在棺材下面。后來,儒生的家屬前來道謝,李勉與他們一同挖開墳墓,拿出銀子交還他們。
李勉為江西觀察使時,部下有人因父親生病,按照迷信的方法,制作了一個木偶,寫上李勉的姓名和官位,埋在土中。后來,此事被人告發。李勉說他是為父親禳災,值得同情,沒有追究此事。
可見,恩德不作為恩怨的尺度,人情簡約作為情義的境界,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