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民是財富-民間故事
一高手的目標
宋哲宗年間,一個寒冷冬季,西北苦寒之地,朔風呼嘯,按往常的規矩,西夏人這時候應該縮在帳篷里圍著火爐烤肉吃,絕不會出兵侵擾大宋邊境。然而,一天晚上,守衛靈州的大將種諤深夜里卻被人緊急喚醒,原來是宋朝派往西夏的特工人員傳出一條絕密級信息:一日前,梁太后派出二十名武林高手,秘密前往大宋,不知作何營生。
種諤親自培養的這個特工現在已經官居西夏國的內廷大臣,他的消息一向是重大且準確的。但令種諤苦惱的是,任憑這位頂尖特工百般努力,居然沒有探出這個秘密行動的任務到底是什么。
西夏國一直是大宋的死敵!它每年都要搞幾次小規模襲擾,每隔兩三年就有一次大戰,兩國間互有損傷,同時也在互相滲透。宋朝境內有不少西夏細作,他們活動頻繁,暗殺宋大臣的事情時有發生。七年前,他們干的最大一票,是派死士襲擊相國王安石,原因很簡單,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變法,使宋朝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實力大增。更讓西夏國主惱火的是,王安石在對外戰爭方面態度一直都很強硬,西夏習慣于先打仗再逼對方簽媾和協議,撈到最大好處后,等一段時間再搞一次,如此這般反復循環,像割韭菜一樣一茬一茬地收割宋人。但沒想到王安石面對西夏人絕不媾和,也絕不妥協,花費巨資整修邊境,加強防守力量,西夏人連續幾年都是灰頭土臉地回來,情急之下,才不惜冒著讓細作暴露的風險,暗殺王安石。
幸運的是,那天王安石在宮中跟神宗議事,回去的只是空轎子,才躲過了致命的暗殺。不幸的是,幾年后神宗皇帝駕崩,反對新法改革的舊黨人物司馬光上臺,新法盡廢,又對新黨人物進行殘酷的打擊,對西夏人來說,這是天大的利好,因為西夏人無論提出怎樣的要求,司馬光總會滿足他們。
邊境將士眼瞅著西夏人肆無忌憚地劫掠邊境卻無所作為,等啊等,終于把司馬光給熬死了,支持司馬光的高太后也咽氣了,年幼的哲宗皇帝也開始親征了,新黨的黨魁章惇得到重用,面對積貧積弱被舊黨搞得奄奄一息的大宋王朝,章惇以雷霆萬鈞之勢重振朝綱,將一批有膽略的將軍充實到邊境,種諤就是在被司馬光雪藏了幾年后又被章惇挖掘出來,任抵抗西夏最前線靈州的將軍。章惇命令邊境加強力量,無論是對遼國還是西夏,時刻迎擊來犯之敵。同時,開放對西夏的貿易商道,西夏人可以在市場上購買所需物資。但種諤必須派兵保護商道,以防西夏人縱兵劫掠。
總之,章惇招招制敵,令西夏人非常惱火。西夏的國主是一個小孩子,真正當政的是梁太后。梁太后的偶像是遼國的蕭太后,她是漢人,對宋朝了解頗深,在司馬光當政時屢行敲詐之舉,每次都得手,因此快速地贏得了西夏貴族的支持。但這些貴族們從來都是見利忘義的人,這兩年梁太后給不了他們好處,他們就開始鬧著要梁太后退居二線,讓十多歲的皇帝當朝。梁太后急需一場戰爭來鞏固權力。眼下,她派出的二十名死士,潛入大宋的目的就很耐人尋味。
種諤想了好久,覺得這些死士應該是沖著章惇去的。章惇是西夏人的噩夢,別看這個宰相是文人,但比王安石還要果斷強勢,比如他命令兵部武器司研制出最新的火炮,將這些火炮充實到邊境,大大加強了防衛力量。章惇不僅恢復了火器制造,還讓匠人們重新配置火藥成分,新型的火藥殺傷力更大,但所費也更大,假如沒有章惇的鼎力支持,武器司是沒有錢制造數量眾多的火炮的。
種諤馬上修書給章惇,提醒他注意。同時,他馬上組織力量,對邊境嚴防死守。第二天天剛亮,他接到了靈州西城守將的報告,西夏人二十余騎從一處山寨潛入大宋邊境,與巡邏的宋兵遭遇,一番戰斗,四十余宋兵皆被殺,而西夏人卻只死了一個……
二蘇學士才是真正目標
種諤帶人趕過去,這個山寨離靈州城最遠,防衛力量薄弱,西夏人從這里進入,選擇點很正確。巡邏的四十余名宋兵,都是正當壯年,從橫七豎八的宋兵尸體來看,這支西夏人武藝高強,手段狠毒,幾乎都是一招斃命,不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留下的那具唯一的西夏人尸體上,有一塊腰牌,種諤一看,上書“梁太后侍衛李靈均”,種諤一驚:李姓是皇姓,能被賜姓李的侍衛,絕對是梁太后的貼身侍衛,怪不得手段如此厲害,這支李姓高手隊伍實力不可小覷。
西夏快騎聞名天下,追是追不上了,種諤只有祈禱章惇加強戒備,令這群西夏死士無功而返。
三天后,章惇飛鴿傳書,說收到種諤的信后,東京城內加強了戒備力量,對往來人等自習盤查,卻并沒有發現西夏人的身影。在東京經商的西夏人被嚴密監控了,大宋跟西夏必將有一場大戰,這二十余騎西夏人無論是做什么,都不能讓他們回去。同時,邊界的商道要控制好,加強從西夏交換馬匹,對食鹽、火藥、鐵器之類的東西要嚴格控制,盡量不要讓這些東西流入西夏。
種諤心領神會。不久,跟隨西夏人的探子回報,循著蹤跡,他們發現,西夏人沒有往東京去,進入洛陽后居然向江夏方向去了……
西夏人去南方干什么?種諤奇怪,章惇也奇怪,南方有什么?多瘴氣多蛇蟲,是發配官員的地方……
說到發配官員,章惇忽然想到了什么。再探,西夏人過襄樊,再過武昌……像是在追某個人,唯一符合這條路線的人是——蘇軾!
蘇軾是一個很奇怪的人,王安石當政的時候,他反對新法;司馬光上任后,他又反對司馬光將所有新法都去除,希望司馬光保留那些比較好的新法,這樣一來,新黨和舊黨人都不喜歡他。蘇軾才高八斗,文采是當今公認的第一,故去的高太后對他相當欣賞,寵愛有加,所以盡管舊黨人不喜歡他,他還是做到了大學士。章惇跟他本來是挺好的朋友,但因為黨爭,兩人關系迅速惡化。司馬光當政時,又極端殘害新黨人,造成大臣因為黨爭而死亡的惡性事件,使新黨人對舊黨人的恨刻骨銘心,所以章惇上臺后,橫掃一切舊黨,蘇軾躺著也中槍,因為他詩文影響力巨大,幾句諷刺新政的詩能傳播到海內外,所以章惇一不做二不休,將他貶到了海南島。
海南島在大宋時期是不毛之地,路途遙遠,環境惡劣。不過,蘇軾是個樂天派,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境,總是以一顆豁達之心對之,所以,在發配過程中,他跟不少故交相見,這些故交們紛紛贈予他禮物,這個送丫頭服侍,那個送瓦工幫他修屋等,離開東京時沒幾個人,到海南時已經是浩浩蕩蕩幾十人了。
由于西夏偏遠,得知蘇軾被貶的消息已經是數十日后了,所以西夏人緊趕慢趕,還是沒有攆上。種諤讓探子繼續探查,終于查知,原來梁太后十分喜歡蘇軾,她專門派人到東京的書肆購買蘇軾的詩文,蘇軾每每出了新文,她想盡辦法也要得到。在她的影響下,西夏貴族們也都成了蘇軾的粉絲,家里要是沒本蘇軾的詩文,都不好意思跟人說自己是貴族。假如蘇軾能夠到西夏來,那可是件振奮人心的事。蘇軾被貶官海南,這是一個機會,梁太后派出精干人員,想把蘇軾搶回西夏。
章惇想了一下,覺得應該對蘇軾加強防衛。雖然他對蘇軾不感冒,覺得他只是一個酸腐書生,但蘇軾影響力巨大,在遼邦、吐蕃等國都很知名,是公認的文豪,這樣的人流落到西夏,那大宋引以為豪的“文明上國”的臉面往哪兒擺呢?連蘇軾都留不住,大宋不就成了“武也不行,文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