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孔融讓梨嗎?-成長
瑞士蘇黎世大學對229個3到8歲的孩子做了個實驗,結果挺有趣。
實驗中每個小孩都得到一份糖果,然后讓他們選擇是全部留給自己,還是與另一小孩分。結果是,七八歲的小孩中有80%以上愿意分給別人,三四歲的小孩中只有9%的人愿意分,而五六歲的小孩則更接近三四歲的小孩。
鑒于實驗結果,專家對那些急于調教小孩的家長說:別急,別急,孩子在幼兒時期表現自私是正常的,到了七八歲他才會懂得分享的快樂,才能甘愿與人分享他自己喜愛的東西。
自私是動物人的天性,樂于分享,表明他開始成為社會人。
我們把孩子長大成人、走上社會的過程叫做“社會化”。究竟怎樣才算社會化?通常中國人說的成家立業是否就是社會化了呢?
看看美國精神病學會給兒童制定的“社會化”診斷標準,或許會有所啟發:至少有一個同齡的朋友,并且友誼至少維持6個月之久;在看不到有什么好處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幫助別人;做了錯事,造成了明顯的不良后果,但未被別人發現時,能主動認錯;別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能夠原諒別人,不指責也不告狀;能分享別人的幸福和快樂,如為別人考試成績優秀、獲獎等感到高興,主動向別人祝賀。
這個標準要求7到12歲的孩子至少符合兩條,13到18歲的孩子至少符合3條,否則就是社會化不足,不善于與人交往,嚴重的就可能造成精神障礙。
那么成人呢,我們每個人是不是對照一下,自己能符合幾條?
記得我們小時候常常接受美德教育,比如“孔融讓梨”、“列寧小時候打碎花瓶”什么的,這幾條“社會化”標準讓我恍然,助人為樂、勇于認錯、善于原諒、珍惜友誼、祝賀他人等,實在無關美德,只是健康地走向社會的起碼條件。
不能具備這些起碼條件的話,不要說成功,不要說快樂,就連最基本的健康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