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敗家兒子
從前,有個姓王的財主,外號叫王二算子。王二算子年輕時沒啥家底,只有祖上傳下來的幾畝地,但是他過日子能算計,會劃拉,善折騰,地里種什么,家里養什么,往里買什么,往外賣什么,經他在心上一核計,總能比別人多繞進來幾個錢。
有一年,他趁農閑出去跑了趟買賣,回來后家就發了,人們就見他買房子置地,誰也摸不清他到底發了多大財。
發財歸發財,王二算子過日子還是像過去那樣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沒幾年家里已經田地連成片,深宅套大院,騾馬成群趕,豬牛羊滿圈了。
王二算子發了財,家里人丁卻不旺。千頃地里一棵苗,只有一個獨生子。兒子是他的命根子,心尖尖兒,為了讓兒子能守住家業,他給兒子取名叫守財。
誰曾想,嬌養兒子不得濟,王守財從小就不著調,渾渾噩噩的,一天書也念不進去,整天東游西逛,哪有壞事到哪。長大后,他又結交一些狐朋狗友,整天是耍錢胡混,吃喝玩樂,花錢如流水,成了十足的敗家子。
王二算子見兒子不成器,沒少掰皮說餡地勸說,兒子毛病慣成了,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嫌他嘮叨,往往沒等他把話說完,兒子就抬屁股走了。
王二算子真發愁,照這樣下去,自己好容易積攢下的家業早晚得敗在兒子手里。他擔心,眼下自己在世咋都好說,哪天真要一蹬腿見了閻王,家里沒了摟錢耙,只剩下漏底的裝錢匣,兒子就得上大街喝北風!
王二算子到底能算計,讓他算計出個主意來。他想,現在我說啥兒子也聽不進去,我若死了,他沒依靠了,就該想起我說的話了。我給他留份遺囑,他要照著我說的去做,家業準能守住。
王二算子滿肚子念開了過日子的經,真想一股腦兒全傳給兒子,可他知道兒子的脾氣,怕兒子嫌他嘮叨,看遺囑時不耐煩,就挑緊要的編了幾句歌,寫在紙上收藏起來。
沒過多久,王二算子得了一場大病,臥床不起了。
這一天,他看自己不行了,就把兒子叫到身邊,掏出來那份遺囑,吃力地說:“兒呀,爹不行了,這份家業交給你了。怎么掌管,都寫在這張紙上了。你看時別心煩,一定要耐著性子看完,句句話你要都能照著辦了,爹不在,你照樣過好日子?!?/p>
王守財雖說不務正業,但對老爹還有一份孝心。
看父親臨死還掛念自己,他鼻涕眼淚一起流,起誓發愿地說:“爹,你放心吧,以前我沒聽你的話,往后,你這上咋說我就咋做,管保不差樣?!?/p>
王二算子還想囑咐幾句,一口氣沒上來,死了。
王守財發送完父親,打開遺囑看,上面寫些啥,全都不認識。也難怪,他從小沒正經念過一天書。有心問問旁人,抹不開臉,他就找了個學堂里的小娃娃給他念,那小娃娃高聲念道:
鏟地不鏟草,
放賬不用討;
頓飯一個雞,
端碗別忘劉二皮;
窮時打和尚,
當頭給一棒。
小娃娃念完,王守財咧開大嘴笑了,說:“過日子就這么點事呀,瞧我爹那個不放心的勁兒,這做起來有啥難的?”
他把遺囑收好,真就照樣做了。春天里,種子下了地,幾場春雨過后,草和苗蹭蹭地拱出土皮兒,開始鏟頭遍地了。
王守財叫來家里干活打頭的,說:“聽著,我爹生前留下話了,我家鏟地不鏟草,你們下鋤時要是傷了草,我可扣工錢!”
打頭的看他那個公子哥的樣兒,心里暗笑,說:“放心吧,東家,想留草那還不容易!”
打頭的帶著一幫伙計的,扛著鋤頭在垅溝里鋤幾個來回就交了工。這下可好了,地里的草瘋長起來,鏟二遍時又放了鋤,草可就長得封了垅,掉地上個豆包都不會沾著點土渣渣兒。到了秋收,莊稼全完了。
王守財根本沒拿收成當回事,不光這樣,家里的錢糧也任人搬騰。他給交的那撥子耍錢朋友看出門道來了,今天這個來借錢,明天那個來借糧,個個像走馬燈似的圍著他轉、王守財有求必應,連個賬都不記,爹說了,“放賬不用討”嘛,不討賬還記賬干啥?麻麻煩煩的,王守財可不白受那份累。
王二算子說的“頓吃一個雞”最對王守財心思。他想,爹是真疼我呀,這是怕我舍不得吃,特意告訴我天天都吃好的,無雞不成席嘛。他叫人每頓飯都宰只雞,不擺上七碟八個碗兒,他還不摸筷子呢!
王二算子遺囑上哪句話都挺懂。就是“端碗別忘劉二皮”這一句,叫王守財費了腦筋。這個劉二皮是鄰村出了名的地痞無賴,王二算子在世時,和這人從無來往,王守財不明白父親為啥要他“端碗別忘劉二皮”?
他琢磨,是父親生前受了劉二皮什么大恩?還是他幫助父親做買賣發了財?再不,就是父親想讓劉二皮幫他王守財發家?不管怎么說,父親要他吃飯時拉上這個劉二皮,王守財找到劉二皮,把父親的意思一說,劉二皮差點笑出了鼻涕泡兒,也沒推讓就跟他來了。
不掏飯錢,每天有人大酒大肉地供著,上哪找這樣的便宜事?王守財呢,樂得酒桌上多個伴兒,嫌天天去請劉二皮麻煩,干脆把他接到家里住下了。兩個人每天推杯換盞,猜拳行令,好不熱鬧,
就這樣,王守財年年不問地里收成,敞著門往外撒錢糧,再和劉二皮一道每天胡吃海喝地揮霍,沒有幾年,家業就讓他鬧騰光了。地賣了,房賣了,騾馬賣了,豬賣了,連家廟都賣了!
最后實在沒啥可賣的了,他把父親生前最喜愛的一尊小銅佛也送進當鋪,換了半斤酒。王守財成了身無分文,腳無立錐之地的要飯花子了。過去那幫朋友一個個都躲他大老遠,村里人也不拿正眼看他,他連要飯都摸不著門了。
王守財沒別的路了,他想起父親遺囑上還有兩句話:“窮時打和尚,當頭給一棒”。離他家不遠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王守財認識那和尚,一直抹不開臉討賬。如今窮到這份兒上,他也顧不得那些了,拎了根打狗棒子就去了,進廟后,見老和尚正在念經,他拿起棒子當頭就是一下子。
老和尚耳聞腦后有風聲,手疾眼快,一抬手把棒子抓住了,好玄,這一棒子要是打著了,腦袋上少說也得來個大包。
老和尚一回頭,看見是王守財,惱怒地說:“你這是干什么?”
王守財咬著牙說:“好你個黑心的和尚,欠人家錢不還,你以為人死了就能賴賬嗎?”
老和尚說:“貧僧從未跟人家借過錢,怎么談得上賴賬?”
王守財說:“我爹讓我窮時來打你,不用問,你是欠我家錢!”
老和尚說:“笑話!我看你是窮急眼了。你爹留下了那么大的家業,才幾年,讓你敗得精光,如今你又來槽踏他的名聲!”
王守財一聽這話,不愿意了,說:“家過窮了怨我嗎?是我爹的遺囑沒留對,我都是照他說的做了,才窮成這樣。說別的沒用,欠債還錢?!?/p>
老和尚說:“你怎么一口咬定我欠你家的錢?你有什么證據?”
王守財從懷里掏出父親的遺囑,說:“這就是憑證?!?/p>
別看王守財窮得兩手攥空拳,老爹的遺囑可沒丟,他留了個心眼,萬一哪天找老和尚討賬,這遺囑還是憑證呢。
老和尚接過遺囑,認真看了幾遍,心想,王守財真要按他爹說的做了,也不至于窮成這模樣???
就問:“你真聽你爹的話了?”
“一點沒差樣!”
王守財宗宗件件地一學說,老和尚哈哈大笑起來,笑夠了,才說:“王守財呀王守財,你哪能不受窮?你爹的話你全弄岔了!‘鏟地不鏟草’,是叫你鏟地時抓一個早字,不等草長出來就鏟,人勤地不懶,早鏟早銷上秋才能多打糧。‘放賬不用討’,是叫你開當鋪。當票在外面,當主到時候不抽當就死號,你干拿利錢。當主著急呀,還用你出去討賬么?”
“那‘頓飯一只雞’呢?”王守財著急地問。
“你爹說的是饑餓的饑,不是叫你頓頓宰雞吃!他叫你不到餓時別吃飯。人要是餓了,吃啥都香,就不挑飯食了?!?/p>
“那‘端碗別忘劉二皮’,我也聽岔了?”
“這句話差得最遠。你也不思量思量,你爹能和劉二皮那種人摻和到一起?這是告訴你推米磨面留著二層皮呀。糧食磨得越粗,出來越多,端起飯碗別忘了精打細算。至于這‘窮時打和尚嗎,我猜,準是你爹留的應急法子。按說,前面幾條你要照樣做了,日子不會窮的。你爹是有名的王二算子,他怕你萬一遇上個天災人禍,家業破敗了,真有那天,也能讓你吃上飽飯。我要是沒猜錯,你爹一定留下錢了,藏在你家的佛爺里。你敲敲佛爺腦袋,就能打開取出來?!?/p>
王守財聽完,眼睛都直了。他傻呆呆地愣了一會兒,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嘴一咧,嚎上了:“爹呀,你可把我坑苦嘍!事到如今,可叫我咋個活呀!”
老和尚說:“能怨你爹嗎?他再能算計,也算計不到你連這幾句話都弄不明白!別哭了,你爹要是真把錢藏在佛爺里了,你還有救。”
王守財一聽,哭得更厲害了,說:“我家是有一個小銅佛爺,我爹成天像眼珠兒似地守著,可讓我給換了酒了?!?/p>
“賣給誰了?”
“我送進當鋪了,當了兩壺酒錢,讓我打酒喝了。”
老和尚看他哭得傷心,就說:“王守財,你今后要是能學好,我給你兩壺酒錢,去把銅佛贖出來。里面要是有錢,你今后就照你爹說的做吧;要是沒有錢,我也救不了你了!”說完,給了王守財幾吊錢。
王守財趴在地下就給老和尚磕頭,說:“師父,你救了我的命,我要是再不學好,還是個人嗎!”
他拜謝了老和尚,拿錢直奔當鋪。
王守財贖回了小銅佛,找一個僻靜地方,拿根木棒往銅佛頭上一敲,奇跡出現了,小銅佛“啪”地一聲開了,里面露出一個紅布包,打開布包,里面是幾根黃澄澄的金條!王守財看著金條,眼淚又下來了,老爹有這么多錢,還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把富日子當成窮日子過,自己以前真是渾透了!
王守財用這錢買了房子和地,按他爹說的那樣過起日子來。浪子回頭金不換,沒幾年,家境就一點點緩過來了,他也娶上了媳婦。轉過年來,他真就開了個當鋪,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