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老院食堂”到“適老化餐飲”,一套完善的機構餐飲規劃
因為工作的關系,小編經常參觀養老機構,偶爾也會在一些機構用餐。長期的觀察發現,即便是在同等檔次的機構,餐飲管理能力也是良莠不齊的。一方面餐飲是老人在機構生活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另一方面,很多機構卻在改善餐飲管理方面有心無力。
伴隨著老齡化問題受關注度越來越高,我國的養老產業正在快速發展,養老項目雨后春筍般地涌現。但是,養老項目配套的餐飲,因適老化特殊需求桎梏,滿足難度大,正在成為養老企業發展的軟肋。
圖:
接觸適老化餐飲之初,我最大的感受是---養老機構餐飲質量提升難度大,能保質保量完成餐飲運營已屬不易。
因為適老餐:膳食型態多。
制作口味難以把握,膳食制作難以有整體方向性思路 。
營養要求高菜譜又需要不斷調整,難以計算和控制。
匹配的膳食制作團隊(廚師)難找。
廚房、餐廳、配送線路等設計建造后,或多或少存在短板缺陷,常常不符合后期運營需求。
此后,花了大量時間深入走訪,發現不少養老企業或項目,從一開始就疏漏了科學的餐飲規劃設計匹配,導致后期運營總是補短板。
而餐飲作為生活的直聯行業,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餐飲對于養老品質生活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認為企業應給予餐飲更多賦能;讓適老化餐飲成為主力軍,使枯燥的老年生活有新生活場景切換,不斷迭代升級顧客價值,努力打造更具特色的適老化餐飲“申養食坊”。
通過前期走訪研究,對適老化餐飲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我覺得適老化餐飲是貫穿老年生活的軸,以美好美味來重新定義時間刻度。適老化餐飲也是一門生意---老年生活的意義,一門需要我們思考如何做好對老年人具有重要“生活意義”的事兒。
從客群定位視角可以發現,現代老年餐飲消費同樣具備多層次需求。
引入單品小餐飲而引起轟動:以均衡的營養、豐富的搭配,成為“外賣”的佼佼者---社區助餐
老年餐飲消費同樣可以有“夕陽紅”餐飲爆款產品。
老年餐飲消費市場可謂前景廣闊。
不過,在養老餐飲行業尚未形成規模力量足以支撐消費之前,將養老企業中的配套適老化餐飲規劃建設好顯得尤為重要。(養老企業是目前養老行業前行的切實推動力量)
理清老年人關注重點,往往集中在“醫、食、住、行”幾個基本方面;可以說老年人生活的客觀需求,決定了養老機構的工作內容。
特別在“食”的方面,機構餐飲不但要遵循餐飲服務本身“即時性、多樣性、難以儲存性等“特點,還得契合老年飲食”營養、溫度、飽度、軟硬度、進食速度“等要求。正因為兩方面因素疊加,使絕大多數養老企業中的餐飲產品和服務提供顯得困難重重。
找到了原因,思考溯源發現,得重視整體規劃中的子目錄---餐飲規劃。
由于目前養老行業中餐飲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將營建期餐飲規劃邏輯也作為重點來談,這個階段是后期運營規劃的前置基礎。
首先、說說在艱難的餐飲籌建規劃工作摸索中,總結的邏輯經驗:
一定重視餐飲未來發揮的作用。不難發現,餐飲運營工作甚至占日常機構運營工作量的40~50%,餐飲工作開展順利,不但整個機構運行會更有節奏,還會對其它工作起到互相促進、互相補充的作用。
那么具體的籌建規劃邏輯包括:
第一、 充分調查改造或建設的物業條件,確保符合配套餐飲的需求。例如房產性質、房屋結構、餐飲能源匹配、政策法規制約、周邊居民環境等。
第二、 養老項目前期整體規劃時,一定邀請專業餐飲人(或運營團隊中負責餐飲人員)參與協同制定餐飲類規劃,并對餐飲類設計提出準確需求。
第三、 確定項目配套餐飲經營模式。比如:是選擇自營,還是外包。
第四、 根據項目客群定位,規劃配套餐飲類型:
① 照護機構確定入住的長者照護等級,那么等級越高,其所配套膳食依次會是普食、碎食、團泥食、半流質食、流質食,甚至配套治療餐食;養老公寓則可配套更具風味特色類似星級酒店的餐飲形式等。
② 確定餐廳堂食,還是送餐,或者是既配套堂食也配送。
③ 確定餐次形式,比如:是采用適合老年人的“三餐兩點”多餐次形式,還是傳統三餐形式等。
④ 確定膳食風味,是淮揚口味,或是粵菜口味、上海菜口味,還是配備多種菜式。
⑤ 確認后期采用點餐,還是套餐等供餐形式,以及套餐中品種數,計算菜肴成本后確定售價(這里值得提醒的是,目前比較多的是按照當地市場收費價格或政府指導價格,來確定餐食收費價格,倒推菜肴成本);價格和成本確定后,便于后期精細化控制和成本優化。
第五、確認床位數,并按照已確定的餐飲類型,計算主餐廳座位數和餐廳面積
(注意照護機構需要預估配送餐數量,實際上運營后期配送餐數量占比大,因此主餐廳餐位不宜超過總床位數的50%,一般設計30~40%即可)
比如:機構床位總數300張×30%=90餐位,90餐位×3㎡=270㎡(餐廳面積);還可以考慮設計分區域就近用餐,與老年人活動區域綜合起來使用,既節約空間,也便于提高就餐效率。
第六、按床位數來匹配達到產能需要的設備類型和數量(計算出總量后,可根據入住周期分批采購設備,但需要預留空間和相應點位)
比如:機構套餐為四菜一湯一主食形式,機構床位300張,堂食100位,另外200位炒灶單眼使用60直徑炒鍋,單餐理論上可保證60~70人膳食的產能,那么300÷60(下限),約需要配備3組炒灶;標準60*40不銹鋼蒸飯盤,可制作20~25位的米飯,那么300÷20(下限),約15盤米飯,就需要配備10~12層的蒸飯車并分兩批蒸制;另外由于需要配送,就必須配備送餐車,每部車可配送60位長者的話,那后期就需要配備4部送餐車等。
第七、匹配得出需要的設備類型和數量,由專業廚房設備廠家提供設備尺寸,計算廚房需要空間和面積大小,并按消防、環保、食藥監等部門規范要求深化設計(由于適老化配餐要求,廚房內需要設立專門的餐食分裝區域和專門的特殊飲食制作區域)。
參考醫院和餐廳進行廚房面積計算方式:一般餐廳的計算0.4-0.6㎡/人,如果300人就餐所需廚房面積在120~180㎡左右;醫院食堂面積占比為0.8~1.0㎡/床,300個床位需要廚房面積在240~300㎡;取中值,推算出300個床位的養老機構,常規的廚房面積約180~240㎡。
第八、 得出餐廳和廚房面積后,需要確定其在整個項目的區域方位(多數在規劃設計時,先預留),方位布局合理則可大大提高效率。
第九、 餐廳和廚房的方位確定后,則需要考慮優化的配送及回流路線,樓層配送是否配有餐梯,預計配送量較多時則需要考慮配送如何分時和方向分流等。
其次,規劃構建適老化餐飲運營體系,梳理餐飲運營方案,打造核心競爭力,樹立品牌為目標:
第一、 食材供應鏈管理
第一種做法是傳統的自主采購,機構工作流程為:采購食材---分割摘選---清洗---切配---烹調。
第二種做法是選擇專業食材供應商,食材由供應商摘選,機構工作流程為:清洗---切配---烹調。
第三種做法是選擇具有上游中央加工處理能力的食品供應鏈管理商,供應鏈管理商根據機構產品要求,定標加工食材處理成半成品,機構餐飲直接烹飪。
以上三種主要方式比較可以看出,供應商與機構所承擔的業務是在不斷轉變優化的。在目前老年膳食產品沒有準確定標、未形成需求規模的情況下,食品供應鏈管理商還只能解決部分產品供應,而且在餐飲發展相對落后地區,食品供應鏈供應商業務還停留在嘗試階段。
養老機構需要根據客群定位、餐費定價、膳食產品標準、人工費用等實際情況來選擇,以確保膳食產品質量穩定。
客群定位和餐費定價,決定了膳食產品類型要求和食材檔次。
膳食產品標準對食材選擇范圍和食材質量產生要求。
人工費用則決定了未來廚師人數,影響膳食產品生產能力。
供應鏈管理直接影響餐飲運營成本,因此需要養老企業機構仔細測算評估選定“合身”的供應方式。
第二、 梳理適老化餐飲制度,制定各類標準,建立餐飲品質控制系統
第三、 適老化膳食技術工藝研發
形成特色養生餐飲理念,制作最適合中國老人的健康膳食。
第三、制定詳細的培訓計劃,培養專業適老化餐飲團隊。與企業發展聯動,鋪設餐飲人員晉升發展路徑。
(圖中因涉及老人均做了面部處理)
依靠體系化、標準化建設,開拓性的完成整個餐飲運營工作。
現階段養老機構相應的餐飲體系未形成,各類餐飲標準還處于實踐摸索的狀態,意味著養老餐飲剛剛啟蒙,屬于養老所需的配套適老化餐飲階段。
對于開拓中的養老企業而言,餐飲運營服務的質量水平,直接影響著機構入住率和盈利水平;甚至對于品牌口碑地建立和鞏固,都會起到至關重要影響。
因此,重視養老項目營建之初的餐飲規劃,從一開始理清思路,科學設計,為后期標準化運營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