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學作文1600字
“我每天放學回來,連大衣都來不及脫,就跑到他的書房,看他當天寫的東西,因為我對這個故事非常人迷。有一次,我沒有敲門沖進他的書房,發覺他眼淚盈眶,我問他,‘爸,你怎么啦?’ 他抬起頭來看我,‘我在寫一段非常傷心的故事。” 是什么樣的故事呢,竟使作者自己感動至此一上面這段情景見于林太乙回憶父親的《林語堂傳》,而書中提及的故事,便是出版于30年代末,后來風靡歐美乃至世界其他各國的一部洋洋灑灑30多萬言的巨著:《京華煙云》。(注) (京華煙云》是當年林語堂在美國用英文寫作的,所以美國人得以“先睹為快”,不僅如此,還造成了一時“洛陽紙貴”的景象: (京華煙云》在誕生之初,僅在美國就銷售了25萬部。此外,這部書還曾被日本文化界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作品;50多年來被譯為各種文字一版再版。
何以一個中國人用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竟享譽世界,具有這樣大的魅力?究其原因,還在于該書包含了深厚的中國傳統 文化底蘊,尤其是老莊哲學的某些神韻靈光。 細心的讀者從《京華煙云》的開篇第一部(“道家的兩位小姐,’) 就見到一段(莊子·大宗師》里的話:“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隨后第二部(“園中的悲劇”)以及第三部(“秋之歌”)中同樣可見到《莊子》“齊物論”和“知北游”的語句。這節錄的文字當然不是與小說本身游離的,更不是小說的一種點綴—像當下某些時髦小說披件古典的外衣而掩去其空虛的內容一般—它顯然是作者對小說意義的一種暗示,為讀者提供的一種旁觀者的冷性思考。 (京華煙云》描寫了北京城中姚、曾、牛三大宗族的浮沉興衰和三代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情節不用說是引人人勝的,人物也堪稱聲情并茂,然而小說的動人處不止于這些內在的激 J清,它獨有的魅力是讀者閱完全書之后,掩卷深思所體味到的回甘,這回甘即作者貫穿始終的哲學思考帶給我們的一重不同于現實人生的新的境界。這樣說好像有些玄奧了,讓未瀏覽過此書的讀者現出迷惑的神情,那么,我們不妨拿一個例子來看— “現在她看到自己已到了人生的秋天,而兒子還正在春天。秋葉之歌里就含有來年春季的催眠曲以及來年夏季的全部曲調。因此道所含的陰陽兩種力量的盛衰盈虧表現出輪流升降和交叉上,認真說來,夏季不始于春分,而始于白晝初長,陰開始退去的冬至日;冬季也始于夏至,就是白晝開始縮短,陽開始退讓給陰的日子。人的一生也有青春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循環。陳媽業已故去,可陳三正當壯年。曼妮也故去了,有阿營作為延續。而木蘭感到自己今生已經進人了秋季,卻也深切的感到人生的意義,而青春正在阿通身上涌現。 她回首自己將近五十年的此生,覺得國家也是同樣。枯敗的老葉片片凋零,新的蓓蕾又萌發出來,生氣勃勃,前途無量。”
這是全書終卷處一段文字。主人公木蘭在經歷了大半生的變遷:錦衣玉食的生活、曼妙幽婉的初戀以及親友的聚散亡故,她漸漸把握到了生命的真實意義,用平靜而絕無傷感的心態觀照個人,繼而推己及人、及整個國家民族—這是木蘭把自我投射到大的人群(民族)中的一個完成過程,實際上這也正是作者借老莊哲學對民族命運所做的嚴肅認真的思考。 在《京華煙云》這部長篇巨制中,單主要人物就有八九十個,且不論其他。而姚家老太爺姚思安似乎特別為作者所推賞,不惜筆墨地反復勾勒,把他身上那股子灑脫的風致、處亂不驚的態度和幽默閑淡的趣味描繪到了細微傳神的地步。從這個人物身上,也最能見出道家人物的精神實質。小說有幾處筆墨較集中地刻畫姚老先生,如他在妻子故去后,安排好一切便離家云游,又如他自己去世時,作者把他的死說成“這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
在這些地方,作者的用意十分明顯,姚老先生是作者哲學思考的一個形象代表,作者通過他來完成道家的理想。然而我們也不必拘于這些專意設置的情節,倒不妨留心散見于各處的姚老先生的片言只語和神情動作,會更感到真實,更能明白作者的看法和思考呢。 前面已經說過,(京華煙云》之所以有那樣世界性的影響,主要在于它包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上述老莊哲學只是從思想而言其中較突出的一項。另外,中國人的觀念、中國千余年來的生活方式,以及時代特有的精神,在本書中均有深刻體現。 比如中國的傳統是“尚禮” 的,尤其對一個鐘鳴鼎食的大家族而言,禮節雖繁褥卻必不可少,一位有修養的大家閨秀必得掌握其中知識和分寸。書中提及 “木蘭14歲時就能僅憑喪服的標志在送葬行列中一眼看出棺材后面死者的兒子、女兒、女婿、兒媳和孫兒、孫女各有幾個。木蘭知道新娘在婚后幾天回門,小舅爺幾時回訪,回訪時夫家要備怎樣的四色珍俊,……”,又如關于婚嫁喪葬的整個過程,關于吃的學問,關于中草藥的知識,在(京華煙云》中真是俯拾皆是,舉不勝舉。
這些都不是死的文字,而是真正帶著它真實的趣味的原汁,就存在于離我們現在不遠的幾十年前,其中的觀念—如果讀者有心尋訪,便會發現—還一路保存下來,在今天的生活中呢。 當然不是每部小說都應這樣對中國的傳統生活不厭其詳,甚至求全責備地鋪陳,(京華煙云> 自有它的創作背景。林語堂在寫作之先,已有《吾國與吾民》、《孔子的智慧》等一些設釋中國文化精神的著作出版,那時他一直客居美國,都是以英文寫作的。為使國外人更了解中國(因為在那時,人們對中國的了解僅限于龍、玉、筷子、鴉片煙、長辮男人和小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