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與藝術鑒賞感想500字范文(通用3篇)
審美與藝術鑒賞感想500字1
試談書法藝術的文化內(nèi)涵
書法,又稱“中國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找尋和探究書法藝術的文化和內(nèi)在涵義。
首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了解書法中所蘊含的豐厚文化
中國書法“起于用筆,基于結字,成于章法,美于氣韻”。其產(chǎn)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現(xiàn)對象-—漢字;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獨特的書寫工具-—毛筆。但是,作為一種“審美的、創(chuàng)造性的意識形態(tài)和生產(chǎn)形態(tài)”[9],書法藝術的形成與發(fā)展必然與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物質(zhì)條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中華文化是中國書法得以形成的深層原因,是中國書法發(fā)展的營養(yǎng)土壤和生存環(huán)境,更是中國書法最深層的表現(xiàn)對象。而在文化中最穩(wěn)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鐘明善先生就認為:“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最凝練的物化形態(tài)。”[8]作為中國書法藝術重要基礎的筆法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也可以這樣理解。
從應用文字的書寫發(fā)展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在世界各民族中,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是獨特的。從它的書寫對象———漢字的產(chǎn)生,到書法藝術技法的積累,從書法風格的變遷,到民族思維方式的寄托,無不是處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之下,無不是以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著中華文化的現(xiàn)實存在,體現(xiàn)著中華文化的藝術精神。
再來我們就說說其文化內(nèi)涵。中國古代書法中體現(xiàn)書法其自身文化內(nèi)涵的數(shù)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語錄式的,采取詩話的體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據(jù)材料,個人認為書法學其內(nèi)涵包括以下幾種。
***一***喻物性。最早的書法內(nèi)涵,用自然之美來說明書法的美,用比喻為主要的論述方式。這種書法內(nèi)涵包括對人、書體、筆畫等的比喻。如對人,描寫王羲之的有:“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對書體,“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fā),若舉復安。”對筆畫,衛(wèi)夫人在《筆陣圖》中形容點畫的詞語有:“橫,如千里陣云;豎,如萬歲枯藤;點,如高峰墜石”等等。都是用一種比喻的方式來描寫書法學的。
***四***緣情性。我們認為書法學的內(nèi)涵是可以表現(xiàn)內(nèi)心感情的。如唐代的孫過庭談到王羲之的書法,是完全從抒情的角度去描寫:“寫《樂毅》則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jīng)》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還有書家要借書法把生活里的各種感情抒發(fā)出來,如唐張懷瓘在《書斷序》中說:“或寄以聘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懷。”還有唐孫過庭《書譜》中說:“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些書論所表達的感情可謂豐沛。
***五***倫理性。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美學,認為美必須蘊涵善。欣賞書法也是在欣賞人格。漢代的楊雄說“書,心畫也;心畫形,君子小人見矣。”可見書法所透露的是君子小人之分,所以書法學的美也就是人的品格的美;還有作字應先作人,柳公權的“心正則筆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項穆在《書法雅言》里關于《中和》就已經(jīng)指出:“圓而且方,方而復圓,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會于中和,斯為美善。中也者,無過不及是也;和也者,無乖無戾是也。”即是說高尚的人寫出的字應該是中和的,而且是最美的,也是最善的。
***六***禪意性。最代表佛家書法理論的當推禪意派。這類的書論例子有很多,典型的書法家有黃庭堅、米芾等。這些宋代的書法家?guī)缀醵己投U宗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黃庭堅最喜歡引用禪家的話語來點評書法,如:“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直須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米芾評價唐代諸家的楷書為“一筆書”,并戲稱自己的筆法為“八面風”也是禪家語。還有一段關于當時書法名家的著名議論:“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而他自己是“刷字”這明顯受到文字禪的影響。這些潑辣的語言也是深受“自性成佛,身外無佛”乃至呵佛罵祖的狂禪文化內(nèi)涵的影響。
書法學的文化和內(nèi)涵較為獨特,并具備完善的理論依據(jù)。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決定的。即書法學是根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的文化是講綜合的,所以書法藝術也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書法藝術自逐漸脫離實用性其藝術性得以強化以來,書法學的學科建立成為書法藝術史發(fā)展的必然。書法學以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和自身發(fā)展的歷史成就成為文化領域獨有的藝術現(xiàn)象。
總之,書法藝術所涵蓋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是難以一言而概之的,認真研究其文化內(nèi)涵對于書法學的學科建設有著現(xiàn)實意義,同時,對傳承書法藝術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審美與藝術鑒賞感想500字2
悲劇和喜劇戲劇是綜合藝術的一種,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首先在歐洲各國發(fā)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臺演出形式,通過舞臺演出而訴諸觀眾感官的藝術形式,其中心是演員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稱為“舞臺藝術”或“演員藝術”。
悲劇是戲劇的主要體裁之一。它淵源于古希臘,由酒神節(jié)祭禱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他們合理的意愿、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
在戲劇史上,根據(jù)悲劇所涉及生活范圍的不同,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其一為英雄悲劇。它往往表現(xiàn)政治斗爭、階級斗爭、民族斗爭中的重大題材。直接表現(xiàn)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沖突。其二為家庭悲劇。表現(xiàn)家庭之間、家庭內(nèi)部各種復雜的倫理關系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的矛盾沖突及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其三為表現(xiàn)“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與“小人物”相對立的是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wǎng)。最后一種其表現(xiàn)的矛盾沖突貫串整個人類社會生活,展現(xiàn)著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歷程。
亞里士多德把悲劇定義為:是對一個嚴肅的、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凈化、宣泄)。后世,很多美學家、戲劇理論家都曾從不同的角度確立悲劇的本質(zhì)。在悲劇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歷史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著人類的本質(zhì)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難,甚至是厄運,而且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這就構成了“歷史必然的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沖突”。在這種悲劇沖突中,主人公不僅要同為其造成挫折、磨難的強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還要同主體的內(nèi)在本質(zhì)力量進行搏斗。盡管突然降臨的悲劇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這種情境只是為主體行動安排的必要契機,而行動都是源于主體的自我意識,是主體為了極限發(fā)揮自身的潛能而做出的。因而,由行動構成的命運的曲線,連同最終的結局無論是失敗或是喪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活的凝聚,亦即完整的人格在行動中自滿自足。悲劇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運動所體現(xiàn)的人類精神的永恒價值。
喜劇又稱“喜”或“喜劇性”。廣義是審美范疇之一,狹義上特指戲劇的一個種類。作為美學范疇,喜劇與悲劇相對應,并與丑、笑和滑稽有密切聯(lián)系和區(qū)別,是美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喜劇藝術最早出現(xiàn)于古代希臘。從語源學看,“喜劇”一詞源于希臘語的“詩篇”和“載歌載舞的歡樂行列”二詞。一般認為它起源于古希臘祭祀酒神狄奧尼蘇斯的狂歡歌舞和民間滑稽戲。后來經(jīng)“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將其定型化,為以藝術手段對社會不良現(xiàn)象進行諷刺和批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喜劇”一詞的涵義突破了一種戲劇類型的限制,上升成為泛指一切藝術和生活中令人感到可笑的對象的審美范疇。
在西方美學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有關喜劇的理論。最早把喜劇作為美學范疇加以研究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中指出:“喜劇的摹仿對象是比一般人較差的人物。所謂?較差?,并非指一般意義的?壞?,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種形式,即可笑性(滑稽)。可笑的東西是一種對旁人無傷,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訛。例如喜劇面具雖是又丑又怪,但不至引起痛感。”另一古希臘佚名作者的《喜劇論綱》指出:“喜劇是對一個可笑的、有缺點的、有相當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喜劇來自笑”。這種看法把喜劇當作丑的一種特殊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對后來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
康德沒有系統(tǒng)的喜劇理論,他試圖揭示笑的本質(zhì)。他認為:“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的大笑里,必然有某種荒謬背理的東西存在著。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轉(zhuǎn)化為虛無的感情”。
黑格爾從唯心主義辯證法出發(fā),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喜劇理論。他認為,主體性是喜劇的本質(zhì)特征,也是喜劇性矛盾的源泉。喜劇都具有可笑性,但并非一切可笑性都是喜劇,二者應當加以區(qū)別。喜劇的基本特點在于喜劇的主體(人物)追求的不是嚴肅、重大的目的,而是某種自身微不足道的,沒有什么價值的,甚至是虛偽的、自相矛盾的東西。喜劇的主體以一種愉快和自信的心情,凌駕于一切矛盾之上,自以為可以解決一切矛盾,實現(xiàn)一切目的,而實際上由于目的的虛幻和無價值,不得不四處碰壁,必然走向最后的毀滅,然而他并不把這失敗或毀滅放在眼里。這同悲劇形成鮮明的對照。悲劇主人公由于堅持善良意志和性格的片面性,追求實體性的目的,他是帶著嚴肅的斗爭精神和英雄氣概走向毀滅的。
悲劇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情感得到陶冶。悲劇主人公經(jīng)歷的一系列偶然發(fā)生的事件,卻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這必然的聯(lián)系導致的結果是毀滅,主人公無力改變,這是命運的強制力量。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悲劇給人以震撼的力量。而喜劇不是事物的自然屬性,在自然界里無所謂喜劇。喜劇根源于社會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具有客觀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內(nèi)容,喜劇的真正王國是人類社會。喜劇是社會生活現(xiàn)象和人的行為所固有的一種審美價值,同時也是對其所做的一種審美評價。
魯迅說:所謂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你看,所謂喜劇就是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你看。
審美與藝術鑒賞感想500字3
通過鑒賞,我們開始了解藝術。讓藝術走進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從對藝術毫無感覺到對藝術有較為深入的了解,讓我們懂得如何欣賞一件藝術作品,如何理解藝術家經(jīng)過藝術創(chuàng)作傳遞和表達思想感情。這不僅能提升自身的審美修養(yǎng),還能教會我們對生活中的美與丑進行甄別。雕塑是藝術;音樂是藝術;攝影是藝術;繪畫是藝術;舞蹈是藝術;雕塑是藝術……藝術的形式太多太多,也是我們所在生活當中所不可缺少的。筆者認為,藝術就像我們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雖平凡,但不可或缺,是不同的生活的滋味,是思想和表達手段的高度協(xié)調(diào)。
思想指人們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表達手段是媒介,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藝術沒有高低貴賤,只要具有思想感情,宏大或渺小都是可以的。如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當畫家看到安寧的小鎮(zhèn)受到戰(zhàn)爭的肆虐后出現(xiàn)的悲慘景象,心中期盼和平的愿望變得如此強烈,于是用藝術的手段表達了對法西斯的控訴。凡·高的《向日葵》色彩強烈,筆觸奔放,同樣表了自己內(nèi)心痛苦又熱烈的復雜情感,對生活向往卻又飽受打擊。后者關注自身,抒發(fā)了對美好的渴望。前者關注社會,表達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安寧和平的訴求。這兩件作品都在美術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厚實的功底是塑造一件藝術的前提,也是表現(xiàn)這個藝術的靈魂。
藝術鑒賞作為人們的審美活動,往往以一個或者多個藝術形象為對象。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人們更關注精神需求,而藝術鑒賞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對事物的認知度和開拓思維,能夠讓人們更加合理和客觀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一方面,生動的藝術作品往往會喚起欣賞者的某些形象記憶、對生活的再思考,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感;另一方面,欣賞者通過畫家藝術作品的藝術形象、表達的情感,畫家的生平事跡產(chǎn)生聯(lián)想,具體、系統(tǒng)地了解藝術作品,自然而然地就會更容易接受畫家對生活的表現(xiàn)。
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有著獨特魅力,它的存在對生活、社會都產(chǎn)生著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藝術能夠啟發(fā)人們的認知、活躍人的思維。如,我們可以從畫面中一塊光亮的大紅色認知太陽、蘋果,甚至聯(lián)想到其他相似的物體;可以寥寥幾筆表現(xiàn)人的姿態(tài)、動作;可以通過畫面表達情感;可以用圖像語言訴說事情。藝術還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藝術交流情感,通過繪畫、音樂、詩集等藝術作品表達愛情、友情、感恩等。人們可以通過藝術提高審美能力,以此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享受美。如,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代表--亨利·德·圖盧茲·勞特雷克,主要以人物為主題,各式各樣的人物樣貌在他的筆下呈現(xiàn)。他的畫作有鮮明的主觀性與表現(xiàn)性,這與他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歷有關。他于1864年出生在法國中部的塔恩省阿爾比。圖盧茲·勞特累克家族是圖盧茲地區(qū)的顯赫家族,顯赫的身世為他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礎。勞特累克雖身為家族第一繼承人,但是父母婚姻的不幸、父親常年流連在紅燈酒綠的生活中,給勞特累克的成長籠罩了陰霾。加上由于家族為保持血統(tǒng)純正,造成了勞特累克患有遺傳性疾病,10歲時腿部骨骼就停止發(fā)育,14歲時更是因為一起意外而左腿骨折。童年的種種不幸,形成了他特有的繪畫語言。作為后印象派畫家,他的繪畫受印象派的啟發(fā),相比于其他專注人物畫的畫家,勞特雷克的畫作無意甚至是有意地扭曲和夸張人物動態(tài)、身體比例、神情樣貌,強調(diào)人物的生命力和寫實感。中產(chǎn)階級、舞女、夜總會等是他畫作中常見的主體。如《丑角夏玉卡奧在紅磨坊》,模特是勞特累克經(jīng)常畫的一位舞女,勞特累克將模特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著臃腫的形態(tài)、強顏歡笑的神情。在他的筆下,曾經(jīng)紅極一時的舞女,如今卻已經(jīng)不住歲月的侵蝕,舞女放蕩又滑稽的模樣使人逗笑。畫面既畫得生動又是那么的可悲,其中的心酸或許只有勞特累克自己能懂。
藝術在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隨著人們物質(zhì)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尋求精神需求,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藝術就自然而然地充當了生活的調(diào)和劑。在生活中,人們深切感受到了藝術教育對加強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有助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新一代。藝術在提高全民素養(yǎng)、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生活品質(zhì)等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與意義。生活中到處存在著藝術與藝術品,只要人類生存活動就會有藝術的存在。每個人都是個藝術家,我們的整個人生其實就是一件價值非凡的藝術品。生活中的藝術是不可替代的,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它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更高于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