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九回讀后感(儒林外史第九回讀后感50字)
《儒林外史》第九回讀后感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以諷刺、揭露當時社會黑暗面為主要目的,其中第九回更是引人深思。
情節概述
第九回以蘇軾、蘇轍兩兄弟的關系為主線,通過他們的爭執和和解展現了士人之間的矛盾與交往。其中,蘇軾因為捐款不力被貶謫黃州,而其兄蘇轍卻在朝中官職逐漸上升。然而,在一個家庭聚會上,蘇轍向父母述說自己在朝中遇到的困難,得到了蘇軾真誠的幫助和理解。最終兩人重修舊好。
思考與啟示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于士人之間相處方式存在著深刻的反思。首先,作者認為捐納等級制度不僅是皇權機制下的獎賞懲罰體現,也成為士人地位高低、榮譽與羞辱的標志。因此,蘇軾在被貶謫后,不僅失去了官職、收入和地位,還受到了同行們的嘲諷和排斥。
其次,作者也揭示了士人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和矛盾。蘇轍在官場上為了自己的前途發展而不顧兄弟情誼,甚至曾經對蘇軾誹謗陷害。然而,在家庭聚會上,蘇軾卻主動幫助蘇轍解決困難,并且沒有記恨過去。
最后,作者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士人應該在政治上保持獨立思考和言論自由,在私人關系中則應該以友善相待、互相幫助為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系。
結語
《儒林外史》第九回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于當時社會黑暗面的反思、對于士人之間相處方式的深刻認識以及他提倡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思想。這些思想與觀念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