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后感之二——“阿長”就在身邊
“阿長”就在身邊
文/孫艷華
四十五歲的魯迅,寫了這篇文章:《阿長與》。文章拉家常一般娓娓道來,那種生活氣息,那種似曾經歷過的家長里短,浸潤在每一個漢字中,我不想深究事件的來龍去脈,我甚至不關注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只想一直讀下去,遺憾的是,還是迎來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此刻,我沒有眼淚,但我能感受到胸腔內由于“唉”帶來的氣流,拍打著,流竄著,迂回曲折,經久不絕。
可憐。
掩卷,魯迅先生筆下的女性,依次閃現在腦海。如果給她們排隊,阿長站好,自然把祥林嫂拉過來與她站一排。因為,她倆都沒有自己的名字,都是無名氏。一個沿襲了上任保姆的名字,一個用已故丈夫的名字加個顯示女性的“嫂”字,哪怕她改嫁后也沒變。這就是那個時代女性的現狀,名字?什么?名字?你一個女性要名字干什么?!記得中考需要填寫社會關系,外公外婆的名字也需要填寫,填完姥爺的名字,姥姥的名字難住了我,問母親,母親竟然遲疑了好久最后說不知道,為此我還取笑母親的健忘。那時沒有電話,騎著自行車到了姥姥家。姥姥的回答讓我愣在那里好久回不過神:“我沒有名字啊。”后來,姥姥拗不過我,想了好久說:“我記得以前不知因為啥事,我哥給我隨便起了個名字好像叫劉玉林,嗯,你就填劉玉林吧。”從此,這個好像正確的劉玉林,就成了姥姥的名字。阿長,讓我想到了我的姥姥。可憐她們,可憐她們感受不到自己的被漠視、無地位,可憐她們感受不到自己可憐。
傷感。
讀一遍,傷感一次。我再次傷感。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心里永遠不平靜。那種撕扯心肺的感覺,壓抑得難以呼吸。哪怕是先生在吶喊,在彷徨,在瘋狂地寫著日記。孟子在《富貴不能淫》這樣寫道“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盯著這兩句,我真想罵人,好一個“無違夫子”!好一個“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可是,我說不出話,凄迷朦朧中,每個字變成了一把刀,刀刀閃著寒光,霹靂啪嚓砍向中國的女性,她們連討饒的機會都沒有。
于是,無數阿長,無數祥林嫂……
可敬。
可憐的阿長也很討人嫌,睡覺沒正行,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有許多少年魯迅聽得不耐煩的“規矩”,再加上謀殺了少年魯迅的隱鼠,這甚至讓少年魯迅憎惡!
然而,全家人不關心我的最愛是什么,只有你聽到心里;全世界都在催我長大,只有你讓我做回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你最像哪個?
“哥兒,有畫的山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大字不識的阿長,真不知道你在買書的時候是誰給你當的翻譯,山哼經何以讓店家明白了山海經。阿長,長媽媽!
我們人都喜歡向上看,我們喜歡的是烈火,是英雄,是頌歌,是濃烈的酒,是華麗的冒險,但是我們生命里面,一定有這樣一個人,她像空氣,她很平凡,她很大眾,她像路邊無數的小草小花一樣,駐足的時刻,可能會看她一眼;行走的時候,她只會看著你走過。你甚至都會懷疑,你對她的愛,是不是足夠深刻。
她是整日嘮叨惹你煩的母親,她是不懂肯德基麥當勞被你視為土老帽的姥姥,他是每天早晨逼你吃早餐的父親,他是喋喋不休制止你早戀的班主任……
可是,空氣,誰能離得開呢?
長大后我們才知道,全部的努力,不過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阿長們”就是我們的糧食,是根植大地的那種力量。是一直陪伴我們溫暖我們的人。
這就像我們的成長,總有人分擔我們的情緒,當我們需要的時候,她們一直都在。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精選】需要網站建站、網絡推廣可以到這里看一下,推廣https:///SEM技術網10年推廣經驗,百余家案例,效果提升30%以上,幫您提升電話咨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