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老師《思想史基本問題》讀后感
‘’學問的開端,最好是這一學問的思想史‘’。凝視著封面上的這句話,還有那淡淡的‘’一‘’筆墨,與思想史基本問題形成自然地呼應。這樣一種和諧的畫面激發了讀者的無限想象。于是,我帶著一種復雜的心情,些許緊張、激動和期待,跟著丁丁老師在思想的夢之海里,駕一葉輕舟,飄蕩。
我與丁丁老師,只有一面之緣。也正是在那一面之緣后,開啟了我對他諸多作品的閱讀之旅。他的作品總讓我有種“真且通”的共鳴。在讀者和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當中,想象中的心心相映總讓人感動不已。每每初讀他的作品,我想,不管是出于情感上的還是理性上的尊重,都不應該是基于批判的(自然也就無需論證),而應該是基于理解的。所以這篇讀后感,在初讀了兩遍之后,只談理解,一種同情的理解。
自序中丁丁老師這樣寫道:“多年來,凡在大學開課,我總要提醒學生們關注這一命題:‘任何學問的開端是且僅應該是這一學問的思想史‘。” 基于后來的經歷,他將此命題修正為“學問的開端,最好是這一學問的思想史’‘。從“是且僅應該是” 到“最好是”,我想這是他老人家基于強烈的重要性感受的表達,而表達的變化呈現了理解的過程,建立在個體生命的體驗之上,也印證了那句“ to understand all, is to forgive all”。
我習慣性的閱讀方式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所以在反復琢磨了由封面激發出的思考后,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學問和思想的關系是什么?思想史基本問題是什么,或更謹慎一點兒的描述,它呈現(于)什么?它如何去呈現?它將指向何處? 我小聲地,反復嘀咕,突然間有句話于心智間經過: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embodied in the outlook of God? 試圖對思想史基本問題的提出和回答,我想象它是一幅關于當下的圖景,聯系著過去和未來,因此在有限對無限的超越中成為永恒。
理解、表達、情境、重要性
任何關于思想史基本問題的討論都是一種表達,它是眾人的表達,也是個人的表達。想要真正理解他人的表達,我們就需要體會到他人的重要性感受,這種可能被體會的重要性需要將表達置于表達者的情境之中,因為“重要性感受”正是在“情”(源于個體自身的)與“境”的互動中被偶然的捕獲。同樣的,能被真正理解的個人表達,也一定是建立在個體自身強烈的重要性感受上。這種感受強烈地必須被表達,強烈地不僅被自身感受,同時,在以學問(知識)為載體的表達中,經過傳遞,被他人感受,進而形成同情的理解。在共同的理解中,有了對“整全”的反思。最終,理解在求知的過程中得以發生,并在這一動態的過程中,有了我們對人生的感悟。正如,書中所言:”理解是過程,而表達(expression)卻是逐次的。每一次表達,只是理解之為過程(不妨稱為“意識流”)在某一時刻的思想截面‘’。我若有所悟,原來,學問與思想的關系呈現于“學問的開端,最好是這一學問的思想史“ 這一表達之中。
基于上述理解,我們便可以相輔相成地理解作者所詳細闡述的——關于重要性感受的表達需要確立的四個假設。一,最重要的問題最可能被多次表達。二,生命力強的人追求生命力強的表達。三,困境遠比安逸更能激發人的生命力。四,人必須投身于具體情境——也就是成為“個別”, 才有生命力。接下來還有作者對思想史研究方法的闡述:由于命題一,思想史研究可能運用統計學;另一種方法是在特定群體之內將不同的人及其表達相互參照,因為在同一群里的人們傾向于共享一套話語或表達方式并相互激發,當代傳媒學所謂”小群體內的交流‘’(small-group communication)。最后,作者的表達:思想史方法永遠是‘’反思的‘’——反思研究者自己的情境與表達的縱深結構。
在閱讀的過程中,試圖對”重要性“這一表達的理解始終讓我有種”令人激動感“。懷特海在《思維方式》中關于“重要性”的闡述是這樣的:‘’ 于是,重要性的一種特征化是借助感受的某一特性而將一個視角賦予感受到的包羅萬象之宇宙。“ 丁丁老師繼續闡述:”也就是說,基于‘個別’ 的有限認識能力和有限理解能力,為要領悟宇宙的‘整全’,不得不賦予整全的一種視角——基于有限感受的某一特質。為什么是”重要“ 而不是”不重要“? 我若有所悟,這種感受就有限對無限的超越而言是一種奇跡,奇跡,是我所理解的重要性。
個體與整全之關系的特殊形態
起初,我總是急于得知”思想史基本問題“ 是什么,正如任何一門學科的基本問題一樣。經濟學家對整全或一的領悟,是他們的創造性沖動,原始而充滿力量。作者也在文中舉例,如為”微觀經濟學“辯解,唯一重要的觀念就是”成本“(或”代價“),圍繞這一觀念展開的,就是微觀經濟學的全部理論......又例如,基于重要性感受的核心價值觀特征化的表達為“知識就是權力”。那么,那一具體化的“思想史基本問題”是什么?我看到了作者的表達,他在文中這樣表述:‘’我建議的基本問題:為化解每一個人的生存困境,如何集結一切已表達的重要性從而呈現“整全”(邏各斯是整全)‘’。基于對“理解、表達、情境、重要性”的理解,我同意這樣一種“建議的思想史基本問題”的表述,但”整全“能否被具體化表達?我的理解是,整全沒有特殊形態也就無法被表達。基于此,我想思想史基本問題也許只能是一種“不得不”的表達(正如作者用了”建議“一詞)。關于思想史的基本問題,它沒辦法同“學科的基本問題”一樣被具體化表達,它只能呈現于思想史的“理 一”框架之內,而所有學問的基本問題便具身于這一框架之中。于是,我再一次若有所悟,學問的開端,最好是這一學問的思想史。
未來的思想
未來的思想,也是作者論述的未來的思想,它不僅是基于理性的,還應基于符號的、感情的、感覺的,甚至更多的。也因此,未來思想的基本功能,老師認為,是監督和指導“最適生存困境”想著更高級的文明轉型(作者在《新政治經濟學講義》里提供了‘’ 更高級文明“的定義)。
作者在最后有這樣一段描述:”蘇美爾的傳說,所謂《吉爾伽美什》史詩,是人類最早的傳說。這一史詩的主題已經預言了后來六千多年世界各地人類無法回避的命運主題。簡而言之,吉爾伽美什是史詩的主人公,經歷了各種嘗試之后,他最終意識到這一基本事實——人不可能長生不老。遙望被他遺棄的城市,他恍然懂得:人之所以必須生活,因為他需要幫助他人,而且他人也需要他的幫助。“ 這樣的描述將我帶入了對美和善的反思;對偉大的反思;對激情的反思;進而還有對自由、確當性和道德的反思.....也許到這里我也該就此打住了,既延續了作者和王元化先生之間思想與情感的交流之后,也延續了我真誠地與真正思想者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也正是在這份真誠地交流之中,我體會作者的又一表達:讓時間轉換為空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精選]喜歡易經的朋友可以看過來了,給大家推薦一個非常好的網站易經http:///太極之巔易學網旨在打造一個全面準確的易經學習網站,以推廣正統易學為使命,目前網站收錄周易全文詳解及易經注解典籍幾百部,搜索太極之巔就能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