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我們仨》讀后感
【編者按】為進一步濃厚“書香央行”文化氛圍,引導分行轄區青年員工為工作讀書、為修養讀書、為成長讀書,通過讀書不斷提升履職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啟迪人生智慧,2023年4月20日至5月30日,分行團委舉辦了“讀書啟迪智慧 學習激揚青春”主題征文活動。活動開展過程中,廣大青年積極響應,熱情參與,用文字講述自己在讀書學習過程中的所感所悟、所思所得。現將獲獎征文予以刊發,以激勵青年員工多讀書、讀好書、愛讀書,營造讀書學習、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為促進轄區科學高效履職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我們仨》讀后感
每每品讀楊絳先生的作品,就好像與她老人家促膝交談,親切之感油然而生,她的散文《我們仨》,行文如潺潺流水,沒有對文革可怕的吶喊,沒有對現實無助的彷徨,沒有對命運無盡的抱怨,先生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沉入她的靜思,眼前不斷涌現出錢鐘書、錢媛、楊絳一家平凡、普通、溫馨的場景,總感覺自己也身至其中,被滿滿的幸福所包圍。同時,楊絳先生對人生的態度、對命運的胸襟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先生對家人深厚的情感更是深深地感染著我。
我們倆
在牛津生錢媛住院期間,鐘書一個人過日子,他每天到產院探望我,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了。然后下次來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了。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了。每次讀到此處,深深地感到,先生不僅是滿腹經綸的文學作家,更是生活中有大智慧的女人。錢鐘書先生評價自己的妻子“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如此形容楊絳先生,最恰當不過。
我們仨
鐘書曾逗阿媛說,《圍城》里有個丑孩子,就是她,阿媛信了,卻不計較。他寫了一個開頭的《百合心》,有一個穿紫紅毛衣的女孩子,鐘書告訴阿媛,那是個最討厭的孩子,也是她。阿瑗大了,也上心了,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鐘書就把稿子每天換個地方藏起來,一個藏,一個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戲。后來連我都不知道稿子藏到那里去了。
每天臨睡前,鐘書都喜歡在阿媛被窩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層深入一層,把大大小小的各種玩具、鏡子、刷子,甚至硯臺或大把的毛筆都埋進去,等女兒驚叫,他就得意大笑。女兒臨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東西一一取出。鐘書恨不得把掃帚、畚箕都塞入女兒被窩,博取一遭意外的勝利。這種玩意兒天天玩也沒多大意思,可是鐘書百玩不厭。
我們在牛津時,鐘書午睡,我臨貼,一個人寫字困意上來,便睡著了。他醒來見我睡了,就飽醮濃墨,想給我畫個花臉,可是他剛落筆我就醒了,他沒想到我的臉皮比宣紙還吃墨,洗凈墨痕,臉皮像紙一樣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惡作劇,只給我畫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鏡和胡子,聊以過癮。回國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熱天女兒熟睡(女兒還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畫一個大臉,挨他母親一頓訓斥,他不敢再畫。
每讀此處,都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看到其樂融融的一家,爸爸、女兒在玩鬧、嬉戲,媽媽在一旁靜靜地微笑著看著。先生在書中說到:“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鐘書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無論什么苦澀艱辛,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變得非常快樂。”
獨留人間
錢媛,爺爺眼中的“讀書種子”,爸爸眼中的“可造之材”她剛正,像外公,愛教書,像爺爺,可她命運多舛,風華正茂時趕上文化大革命,年輕時丈夫被逼自殺,歷經磨難,正當年富力強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卻被無情的病魔擊倒,最慘痛的是在老父親生命垂危,老母親身心交瘁最需要她時先于二老而去,怎樣的噩夢、怎樣的撕心裂肺,女兒去世和火化,先生均沒有到場,她說:“我還得到醫院去看鐘書,也不忍面對那不忍的場面。”在女兒去世百日,先生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埋有女兒骨灰的雪松下,套用東坡悼亡詞:“從此老母斷腸處,明月下,常青樹。”
1998年錢鐘書先生去世,丈夫去世后,先生說:“鐘書在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他,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前,妻在后,’錯了次序就糟糕了”,先生做到了。
每每講起先生,覺得先生是有大智慧的女人,真正的做到了家庭和事業的平衡,在事業上,先生是“最才的女”,在生活上,先生是“最賢的妻”。每次與閨蜜、朋友、同事聊生活總愛講起先生,認為先生是眾多女性的榜樣,有寬廣的胸襟,豐富的智慧。一次和閨蜜聊先生,閨蜜說:“看《我們仨》總有一種傷感,字里行間都是對已逝親人的無盡思念,”我說:“讀先生的這本書,我看到的是先生面對大是大非、生死離別的闊達,是泰山崩于前而巋然不動的胸懷,是縱有萬分悲痛,萬分不舍,仍要努力地豐富地活下去的勇氣。”面對錢媛的離開,先生默默的說:“我不去了,我不忍看那場景,我還要去醫院照顧鐘書。”這一句平靜的話語背后是一位母親的心在滴血,是一位妻子對丈夫的牽掛,是一位主婦既要照顧病危丈夫又必須面對女兒離世的悲痛與無奈。先生面對生死離別都能挺過坦然面對,我們生活中的蠅頭瑣事又算得了什么。面對人生,先生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坎坷磨難,平靜面對,坦然接受;面對死亡,先生說我已做好準備,我不害怕,因為我是回家。先生已逝,享年105歲,先生雖逝,但其佳作將流芳百世,激勵蕓蕓眾生;其精神將永存世間,鼓舞世人,代代相傳。
(本文作者:周口淮陽縣支行 張薈薈)
本期編輯:聶娜
獲取更多金融知識,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輕松關注:
成方三十二
青春Young行
青春Young行,一路“Young行”,精彩有您!
【精選】需要網站建站、網絡推廣可以到這里看一下,推廣https:///SEM技術網10年推廣經驗,百余家案例,效果提升30%以上,幫您提升電話咨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