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許三觀賣血記》作者: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撐起了一個家、救活了兒子,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他慌了、精神崩潰了,因為他不知道在下一個難關來臨時,他能拿什么去渡過這個難關。許三觀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反映出最底層人在面對人生困境中是如何打破壁壘、絕地求生,以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
賣血初體驗
身體結實的村里人都在賣血,這是許三觀從四叔的口中得知的。
本身對賣血無感的許三觀,聽到四叔和桂花他媽的話,對賣血產生了好奇,走上了第一次賣血之路。在路上遇到同去賣血的十九歲的根龍、三十多歲的阿方,他們向許三觀介紹賣血的流程和經驗,多年以后,當許三觀再次走上賣血之路,依然記得這些經驗,并能把這些所謂的“經驗”傳授給其他人。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得到了35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等于在地里干半年,等于搖船搖四個月。第一次拿到這么多錢,想的是不能隨便亂花,必須干點大事。于是,他用賣血的錢娶了一個被人叫做油條西施的女人——許玉蘭,就這樣許三觀有了一個家。
夫妻情分
因為賣血,許三觀有了一個家,但是許三觀和許玉蘭之間沒有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剛好合適、長輩滿意就結婚了,這在當時那個年代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即使在現在也有很多婚姻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婚,僅僅是因為那個人適合結婚而已。
婚后許三觀樂了一次、兩次、三次,有了許一樂、許二樂、許三樂,這時的許三觀真的是人生贏家。
許三觀最喜歡的是一樂,而一樂因為越長和自己越不像,街坊都在議論許一樂不是他親生的,是何小勇的。許三觀因“流言蜚語”,覺得自己成了烏龜,這嚴重傷害了他作為男人的自尊,于是許三觀動手打了許玉蘭。并在許一樂打了鐵匠的兒子后,不愿出錢解決此事,在此期間許三觀和絲廠另一個女工發生了關系,以此來“報復”許玉蘭,尋找心理平衡,更多的是給自己一個臺階下,方法不可取,但這是很多人在面對此種情況下可能都會犯的錯。
許三觀和許玉蘭的結合,看似沒有愛情,可兩個在生活中卻有了愛情以外的情感——親情,共同為這個家而努力。
許三觀廠里每個月都會發給他一副手套,許玉蘭把這些手套的線拆了,給孩子們織線衣。許三觀肉多,織毛線需要二十多副手套,他便讓許蘭玉給她自己織。從這里可以看出許三觀是一個顧家的好男人,也體現出一個丈夫對妻子的寵愛,許三觀是愛許玉蘭的,他也想有條件讓自己的女人穿的好,住的好,有吹噓的資本。
文化大革命期間,許玉蘭成為了批斗的對象,所有的人遠離許玉蘭,一樂、二樂、三樂都不愿去給她送飯,許三觀看似迫不得已去給許玉蘭送飯,卻會為許玉蘭做她愛吃的紅燒肉,藏在白米飯的下面,待到別人把飯檢查完后再讓許玉蘭把肉給吃了。回到家里,只有他許三觀對許玉蘭好,她腳站腫了,他倒熱水給她燙腳,她回來晚了,他把飯菜焐在被窩里,她站在街上,他給他送飯送水。在家里形式批斗許玉蘭的時候,許三觀讓她坐下批斗,許玉蘭在交代自己的"錯誤"的時候,許三觀把自己林芬芳的事情也交代出來。許三觀要讓許玉蘭知道,他們都犯過錯誤,他們是平等的,大家心里都不要責怪自己。許三觀也是在為妻子在孩子們的面前爭取尊重。沒有甜言蜜語,卻用實際行動告訴妻子,他和她是站在一條線上的。也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父親和母親一樣都犯過錯,但都是愛他們的。
永遠的女主
許玉蘭——一個聰明能干的女人,一個遇事會坐在門檻上大哭的女人,一個為家全心全意付出的女人。
作為一個女兒,在得知父親要將她許給許三觀時,會想到將何小勇約出來,說明情況、分析利弊,并在得到何小勇態度后,能快速做出決定,這體現了一個女人在面對困境時的青澀和勇敢。同時,也體現出女性的自主性和敢于打破困境的勇氣。
婚前,許玉蘭就因她的聰明能干得到“油條西施”的美稱。嫁為人婦后更加勤儉持家,自稱“我是很能干的,我會做衣服,會做飯。你福氣真是好,娶了我做你的女人……”,對自己的價值有了初步的認識,自我定位清晰。
許玉蘭會將許三觀廠里發的手套拆了給家人做毛衣,一件衣服縫縫補補能穿好多年,這是將中國傳統婦女勤儉持家的優秀品質得到盡現。
在許一樂將鐵匠的兒子打傷時,會想辦法求助許三觀,面對許三觀的不作為。扔下尊嚴,把自己的"丑陋"赤裸裸的展示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的肚子被別的男人搞大,這需要多大的勇氣。為了這個家,為了許三多,許玉蘭放下了所有的尊嚴,只為能在何小勇那里拿回一些醫藥費。這是一個母親的偉大,即使許一樂的身份讓她“蒙羞”,但作為一個母親,她會盡最大可能去保護自己的孩子,“為母則剛”在許玉蘭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
鐵匠把家當都拉走了,許玉蘭的哭了,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她的無助只能通過哭來表達。當得知許三觀賣血贖回了全部家當后,許玉蘭很心疼很激動,她聲揚許三觀為了她,為了一樂,為了這個家,到醫院賣血了,連命都不要了。此刻,許玉蘭對許三觀很是感激,這個男人為了他們,可以連命都不要。一個家,兩夫妻,有了愛,什么不都怕!這也是許三觀婚后的第一次賣血。
生活中許玉蘭摳搜、小家子氣,會把每日的口糧摳出一點存著,哪怕長蟲了也舍不得扔掉,正是她的一個小舉動,使全家渡過了最艱難時期。沒有貪圖享樂,比身邊的男人更具有憂患意識,能居安思危。
被文革批斗時,她沒有抱怨,更多的是坦然接受,對自我錯誤的清晰認識,這時的她表現出的是一種面對苦難和迫害時的堅忍和隱忍,與坐在門檻大哭命不好的小市民完全不一樣了,這是現實迫使人成長,與困境做斗爭。即使在批斗中面對如此的不公,她依然散發著母性的光輝,面對,只吃了一塊許三觀偷偷給她做的紅燒肉便讓許三觀把剩下的“給一樂他們吃,你拿回去給一樂他們吃。”這是一位母親,即使身處困境,卻依然惦記著自己的孩子,將中國母親的偉大形象通過樸實無華的語言展現得淋漓盡致。家中開批斗會時,許三觀將自己犯的錯也說了出來,許玉蘭下意識的阻止,這是維護一個父親在孩子面前的形象,不想孩子帶著有色眼鏡看待自己的父親,她的善良、細心,總是在不經意中流露。
父子之情
許三觀最喜歡的兒子是許一樂,因為許一樂和自己最親近,可是面對“流言蜚語”,許三觀開始疏遠一樂,讓一樂回去找他的親爹何小勇。面對自己養了9年的兒子居然是別人的情況,他的尊嚴被踐踏,被鄰里嘲笑,這讓他一次一次把一樂往外推,因為他過不了心里的那道坎。在那個年代即使在現在也沒有人愿意替別人養孩子,許三觀的反應和做法相信也是很多人的選擇。面對如此不堪的事實,許三觀反映出一個普通人應有的憤怒、不滿,甚至還有委屈,但最終都會被善良所替代。
當許一樂打傷鐵匠的兒子,面對“高額”醫藥費,許三觀推脫,讓許一樂和許玉蘭去找何小勇。可是,鐵匠將他辛苦建立的家搬空時,他選擇賣血來拯救這個家、拯救一樂,這是他用鮮血建立的家,也是他用鮮血挽救的家。
在饑荒年代,許三觀用賣血的錢帶著全家去勝利飯店吃面條時,唯獨落下了一樂。一樂問他:爹,如果我是你的親生兒子,你就會帶我吃面條,是不是?他說:如果你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你。一樂心理不平衡,離開了家去找生父,可是失敗了,饑寒交迫的回到了許三觀的面前,許三觀背著一樂罵罵咧咧的走著,帶著一樂去吃面條了,從此一樂就認定許三觀是他親爹。感性戰勝了理性,許三觀對著一樂說著最殘忍的話,卻用實際行動表明他對一樂的愛,無聲勝有聲。
后來,一樂生病了,許三觀再一次走上了賣血之路,而這一次賣血差點就把許三觀的命送了。因為一家獻血站不能頻繁的獻血,他一路上一邊喝水吃鹽一邊賣血換錢,獻到冬天冰冷的水撐滿肚子走不動路,獻到多厚的被子都無法讓他暖和,獻到暈厥在路上被人救到醫院輸血······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與他毫無血緣關系的兒子,如果說血濃于水是親情,那這種生生用自己的血換回“兒子”生命的行為,又是人世間多么偉大的愛啊!
無所適從的慌張
許三觀用他的血撐起了整個家,用他的血救活了一樂。可當他再次踏進醫院,準備再賣一次血,不為別的,這次賣血僅僅為了滿足自己一個愿望:再吃一盤炒豬肝、二兩溫熱的黃酒。可當醫生告訴他:他的血是豬血,沒人要了。他哭了、他慌了,因為他不知道下次再有災禍,不能賣血,自己還能怎么辦。現實的悲涼充斥著底層社會的每個角落,當人們失去了唯一的希望,該怎么活下去?
《許三觀賣血記》用樸實的文筆,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命運猶如一座大山壓得每一個人都喘不過氣來,但每一個生命都永不放棄、拼盡一切,生命才不會失去意義,一切都有逆轉的可能。
【推薦】古典文學網古典文學http://.cn/古典文學網是一家專業的中國古典文學網站,提供中國古典小說、古典詩詞、古典名著、中國古代文學故事、古代詩歌詩詞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著作在線閱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