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好句子賞析匯集100句
朱敦儒的《相見歡》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注:①朱敦儒,洛陽人,南宋詞人。本詞寫于詞人因“靖康之難”南逃客居金陵之時。 ②揚州:當時為抗金前線。
金陵:南京。城上西樓:西門上的城樓。
倚清秋: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
中原亂:指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亂。
簪纓:當時官僚貴州的冠飾,這里代指他們本人。
收:收復國土。
靖康之難,汴京淪陷,朱敦儒南逃金陵。倩(qìng):借助。
一:【第1句】:請從景中藏情的角度鑒賞這首詞的上闕。(4分)
【第2句】:下闋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3.上片中“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在全詞中有什么作用?(5分)
4.“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一句中“簪纓”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指什么?此句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5分)
參考答案:
【第1句】:上闕寫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陽垂地,萬里長江,滾滾東流,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陽”“逝水”渲染出極其肅殺、悲涼的氣氛,暗含著山河殘破、國運衰落的氣象,寄寓著詩人悲涼抑郁的心情。(4分)
【第2句】:表達了詩人的亡國之痛、收復中原的強烈愿望以及對朝廷不圖恢復的憤懣、對淪陷人民的同情。(4分)
3.景象:黃昏時分,萬里大地都籠罩在蒼茫的暮色中,滾滾長江水向東逝去,一派衰敗的景象3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國勢日漸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詞蒼涼感傷的情感基調。1分
4.借代;(1分)代指達官貴人(注: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用來把冠固在頭上)。(1分)“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作者憶及中原淪陷,士族南逃往事,抒發了沉痛之情;(1分)抒發了對收復河山的渴望(1分)與一時又難以收復的無奈(或擔憂)之情。(1分)
二:
1.上片的景物描寫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請作分析。(5分)
2.詞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上片寫登樓所見的無邊秋色,夕陽流水,營造出清冷蕭條的意境,抒發了因山河殘破而悲涼抑郁的心情。(景物,“秋色”“夕陽流水”2分;特點,“冷落蕭條”2分;感情1分。共5分)
2.前面直抒胸臆,表達亡國之痛、收復中原的.心志以及對朝廷的憤慨;后面用擬人的方法,請托“悲風”把淚吹過揚州去,含蓄深沉地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感。(前后各3分,前為“直抒胸臆”1分,感情2分;后為“擬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感情2分,共6分)
翻譯
南京城上西樓,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萬里的長江在夕陽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們散了,什么時候收復國土?試請悲風吹淚過揚州。
背景
靖康之難,汴京淪陷,二帝被俘。朱敦儒倉猝南逃金陵,總算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這首詞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門城樓所寫的。
賞析:
這首詞一開始即寫登樓所見。在詞人眼前展開的是無邊秋色,萬里夕陽。秋天是冷落蕭條的季節。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說:“萬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說“秋士多悲”。當離鄉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獨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看到這一片蕭條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黃昏日暮之時,萬里大地都籠罩在懨懨的夕陽中。“垂地”,說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沒在蒼茫的暮色中了。這種景物描寫帶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帶著濃厚的國亡家破的傷感情緒來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南宋的國事亦如詞人眼前的暮景,也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寫景轉到直言國事,似太突然。其實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國事,則上下兩片暗線關連,意脈不露,不是突然轉折,而是自然銜接。“簪纓”,是指貴族官僚們的帽飾。簪用來連結頭發和帽子;纓是帽帶。此處代指貴族和士大夫。中原淪陷,北宋的世家貴族紛紛逃散。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幾時收?”這是作者提出的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這種“中原亂,簪纓散”的局面何時才能結束呢?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復中原,還于舊都的強烈愿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茍安旦夕,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
結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悲風,當然也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風,本身無所謂悲,而是詞人主觀心情上悲,感到風也是悲的了。風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淚下。這不只是悲秋之淚,更重要的是憂國之淚。作者要倩悲風吹淚到揚州去,揚州是抗金的前線重鎮,國防要地,這表現了詞人對前線戰事的關切。
全詞由登樓入題,從寫景到抒情,表現了詞人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
相見歡的閱讀答案以及翻譯賞析
這是宋代著名詞人朱敦儒所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由景寫情,表現了詞人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
原文: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字詞解釋:
①相見歡: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樓:西門上的城樓。
④倚清秋: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
⑤中原亂:指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亂。
⑥簪纓(zān yīng):當時官僚貴族的冠飾,這里代指他們本人。
⑦收:收復國土。
⑧倩:請。
⑨揚州:地名,今屬江蘇,是當時南宋的前方,屢遭金兵破壞。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翻譯:
倚靠在南京西門上的城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萬里的長江在夕陽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們流散,什么時候才能收復國土?要請悲風將自己的熱淚吹到揚州前線。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閱讀答案:
試題:
【第1句】:上片中“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詞中有哪些作用?
【第2句】:詞的下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詞句作具體分析。
答案:
【第1句】: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國勢日漸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詞蒼涼感傷的情感基調。(1分)
【第2句】:“中原亂,簪纓散”,作者憶及中原淪陷,士族南逃往事,抒發了沉痛之情;(1分)“幾時收?”,抒發了對收復河山的渴望與一時又難以收復的無奈(或擔憂)之情。(1分)“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作者要請悲風將自己的熱淚吹到揚州前線,抒發了對戰事的'關切之情(解為“作者要請悲風將自己的熱淚吹過揚州前線,灑到淪陷的故鄉,抒發了對故土的深切懷念之情”亦可)(1分)。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創作背景:
靖康之難,汴京淪陷,二帝被俘。朱敦儒倉猝南逃金陵,總算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這首詞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門城樓所寫的。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賞析:
這首詞一開始即寫登樓所見。在詞人眼前展開的是無邊秋色,萬里夕陽。秋天是冷落蕭條的季節。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說:“萬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說“秋士多悲”。當離鄉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獨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看到這一片蕭條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黃昏日暮之時,萬里大地都籠罩在懨懨的夕陽中。“垂地”,說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沒在蒼茫的暮色中了。這種景物描寫帶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帶著濃厚的國亡家破的傷感情緒來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南宋的國事亦如詞人眼前的暮景,也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寫景轉到直言國事,似太突然。其實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國事,則上下兩片暗線關連,意脈不露,不是突然轉折,而是自然銜接。“簪纓”,是指貴族官僚們的帽飾。簪用來連結頭發和帽子;纓是帽帶。此處代指貴族和士大夫。中原淪陷,北宋的世家貴族紛紛逃散。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幾時收?”這是作者提出的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這種“中原亂,簪纓散”的局面何時才能結束呢?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復中原,還于舊都的強烈愿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茍安旦夕,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
結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悲風,當然也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風,本身無所謂悲,而是詞人主觀心情上悲,感到風也是悲的了。風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淚下。這不只是悲秋之淚,更重要的是憂國之淚。作者要倩悲風吹淚到揚州去,揚州是抗金的前線重鎮,國防要地,這表現了詞人對前線戰事的關切。
全詞由登樓入題,從寫景到抒情,表現了詞人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
個人資料: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鷓鴣天朱敦儒閱讀答案翻譯及賞析
《鷓鴣天》這是宋代著名詞人朱敦儒所創作的一首詞,整首詞表達了朱敦儒對權貴的不屑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和志向。
原文:
鷓鴣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鷓鴣天·西都作字詞解釋:
①鷓鴣(zhè gū)天:此調取名于唐人鄭喁詩句“春游雞鹿寨,家在鷓鴣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雙調,五十五字,平韻。
②西都:指洛陽,宋朝時稱洛陽為西京。
③清都:相傳天帝的府地。山水郎: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
④疏狂:狂放不羈。
⑤累(lěi):數次。章:指上呈天帝的奏章。
⑥觴(shāng):古代蠱酒的容器。
⑦玉樓金闕(què):指汴京的宮殿。
鷓鴣天·西都作翻譯:
我本是天上管理山水的郎,天性是懶散和疏狂。天帝曾批給我管理風露的詔帛,我也多次上呈留住彩云,借走月亮的奏章。
詩一寫就是一萬首,葉捅一飲就是一千杯,不曾正眼看過侯王。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里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愿插著梅花醉臥在洛陽中。
鷓鴣天·西都作閱讀答案:
試題:
(1)上闋中有一詞為全詞的詞眼,請找出,并說明理由。(4分)
(2)本詞運用多種手法,表現出浪漫主義色彩,請選擇其中一種手法作簡要分析。(2分)
參考答案:
(1)詞眼:疏狂(1分)。上闋寫自己“為天帝山水郎”,上書請求留云借月等,表現其遠離世俗,熱愛自然,不受拘束(1分)。下闋“幾曾著眼看侯王”表現其傲視權貴之“狂”(1分);寫偏愛梅花,表現其不拘世俗,獨守高潔(1分)。
(2)答案一:想象手法(1分),想象自己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承辦天帝詔書的批示,多次向天帝獻上奏章(1分)(從“玉樓金闕”一句思考回答亦可);答案二:夸張手法(1分),“詩萬首,酒千觴”,表現自己的豪情。(1分)
鷓鴣天·西都作創作背景:
據《宋史·文苑傳》記載,朱敦儒“志行高潔,雖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間,欽宗召朱敦儒至京師,欲授以學官,朱敦儒固辭道:“麋鹿之性,自樂閑曠,爵祿非所愿也。”終因鄙棄世俗和權貴,拂衣還山。此詞即為朱敦儒從京師返回洛陽后途中作,故題為“西都作”。
鷓鴣天·西都作賞析:
上片的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自內心的鄙棄。
下片表現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容都表現為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為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征,這里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一起來,表現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后呼應,章法謹嚴,充分體現了作者蔑視權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征。
個人資料: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相見歡閱讀答案
【原文】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問題】
【第15句】:“鎖”字很值得玩味,試加以品析。(4分)
答:【 】
【第16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與“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它們都是寫“愁”,請比較它們在修辭手法和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處?(4分)
答:【 】
【參考答案】
【第15句】:被鎖非“清秋”,乃人也。一個“鎖”字寫盡寂寞之人,孤守深院,冷落凄清的.情狀。
【第16句】:修辭手法:兩句都用比喻,但后句兼有對偶。表達感情:李煜經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愁苦艱深難以排遣。李白盡管內心苦悶,但從“抽刀斷水”這個細節,可以看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與李煜沉溺于痛苦之中有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