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
【出處】唐·綦毋潛《春泛若耶溪》。
【意思翻譯】人生之事正如溪水上彌漫著的煙霧一樣 縹緲迷茫,真想永作一個持竿垂釣的漁翁,隱居在若耶溪。詩句表現詩 人喜歡幽居獨處,追求放情山水的意趣,抒發他對人事多艱的慨嘆。語 言樸實無華,給人以自然淡雅的美感。
【全詩】
《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
【解題】
此詩約作于歸隱江東別業后。若耶溪又名五云溪,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此詩寫春游隨遇而安的幽意。船乘晚風吹入溪口,入夜轉入西壑而望南斗,月下水色霧氣蒙蒙,透露出作者愜意的心情。末二句抒寫隱逸生活的愿望,與全詩的景色描寫極為和諧。
【注釋】 ①幽意:尋幽探奇的興致。偶:遇合,遇。②花路:這里指春花掩映的航道。③際夜:正值入夜時。南斗:星座名。④潭煙:江潭上的霧氣。林月:初升傍林之月。⑤生事:謀生之事,指仕宦。持竿叟:釣魚的老頭。
【賞析】
詩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了一種幽美、寂靜而 又迷蒙的意境。而懷著隱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這種境界之 中,此刻有何感受呢?“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啊,人生世事正 如溪水上彌漫無邊的煙霧,縹緲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邊一位持竿 而釣的隱者。“持竿叟”,又應附近地域的嚴子陵富春江隱居垂釣的 故實,表明詩人心跡。末二句抒發感慨極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 覺世事的囂囂,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殷璠說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河岳英靈集》)。作者超然出 世的思想感情給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層孤清、幽靜的色彩。但是, 由于作者描寫的是一個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懷著追求和滿足的心情 來描寫它,因而這夜景被狀寫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種不事雕琢的 自然美,整首詩也就顯得“舉體清秀,蕭蕭跨俗”(《唐音癸簽》引殷璠 語),體現出一種興味深長的清悠的意境。在寫法上,詩人緊扣住題 目中一個“泛”字,在曲折回環的扁舟行進中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 寫,因而所寫的景物雖然寂靜,但整體上卻有動勢,恍忽流動,迷蒙 縹緲,呈現出隱約跳動的畫面,給人以輕松暢適的感受和美的欣賞。
【賞析】
這是一首極富尋幽訪隱情趣的詩,是詩人歸隱后游浙江時的作品。若耶溪 水清如碧,倒映迤邐青山如畫。詩人面對春江花月之夜色美景,能不心生探幽之情趣? 起筆二句寫出游。“幽意”二字透露出全詩主旨,言自己愛好悠閑,趣意盎然。為此決 定趁旖旎春光,放任輕舟蕩漾于青山綠水之間。“隨所偶”三字,則流露出隨意自在、安 適愜意的心境。接六句寫泛舟所遇之情景。三、四句寫風送輕舟,轉入桃花夾岸的溪 口。一個“晚”字,點出泛舟的時間;一個“花”字,呼應題中“春”字,如此寫來,船兒仿佛 進入了武陵源勝境,這幽寂靜謐之景,是多么令人安適、愜意啊!
五、六句寫夜轉西壑、 遙望南斗的情景。一個“夜”字,見出泛舟之久,亦可知“幽意”之濃。“西壑”,是泛舟所 到的一處幽美的新景區,隔山遙望,斗宿六星已低垂了。七、八句寫舟行所見:“溶溶” 二字,寫出了月光下水霧蒙蒙的情狀,一個“飛”字,則把月光流瀉、霧氣蒸騰的景象寫 活了。一個“低”字,寫出了月沉林低的情狀;“向后”,不是林月悄悄后退,而是輕舟前 行了。此二句描繪夜景,朦朧,清麗,幽靜,真是如詩如畫。其錯覺的描寫,也是靜美的。
以上六句將眾多的意象巧妙組合,創造了一個清麗、幽靜、惝恍迷離的意境,向往隱逸、 頗具悠閑情趣的詩人有何感受呢? 末二句做了真實的回答。面對飄渺、彌漫、迷茫的 煙霧,想想塵世人生的喧囂、虛無、渺茫,為什么不效法隱居富春山的嚴子陵而垂釣于 這風景秀美的若耶溪呢?末句“愿為持竿叟”,呼應“幽意”,表明心跡,抒發感慨,道出 了作者追求的人生真諦。此詩描寫若耶溪“春江花月夜”之景,色彩清麗、幽靜,意境清 秀、深遠,具有自然、迷離、朦朧之美。此詩緊扣一個“泛”字,寫舟行的曲折回環路線, 十分清晰,又連用“吹”“行”“入”“轉”“望”“飛”等一系列動詞,使靜景具有動勢,畫面顯 得惝恍流動,朦朧縹緲,給人以輕松美好的享受。
【作者小傳】
綦毋潛(692? —755?),字孝通,一作季通。荊南(今湖北江陵)人,一說虔州(今江西贛縣)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歷官宜壽縣尉、集賢院待制、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等,后辭官歸隱。與張九齡、王維、儲光羲等交游酬唱。生平散見《新唐書· 藝文志四》、《唐才子傳》卷二等。其詩清幽秀麗,善寫方外之情。《唐詩紀事》卷二○“綦毋潛”條引殷璠云:“拾遺詩舉體清秀,蕭蕭跨俗。”《全唐詩》存其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