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出處】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意思翻譯】不知何處有人吹起蘆管,惹 得出征的將士一夜都在思念家鄉。蘆 管:以蘆葉為管制成的樂器。征人:遠 行的人,此指出外征戰戍邊的將士。望 鄉:指思鄉。
【鑒賞1】 漂泊異鄉的人,在那凄清的夜晚,聽到幽怨的笛聲,最容易激起滿懷鄉愁。原詩語譯如下: 在一片沙白似雪、月色凄冷如霜的深夜里,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人吹奏著蘆笛,使征人們個個聽得哀愁萬分,一夜都癡迷地望著故鄉。原詩描寫征人的思鄉情懷,也是描寫人心對征戰的厭煩。
【鑒賞2】
在萬籟俱寂的月夜里,不知 道從什么地方傳來了凄涼哀婉的蘆笛聲,身戍邊地的征人們聽了,不由 得一整夜都在望鄉思念。詩句寫出征人們因聽笛而被觸發的鄉思。說 “不知”,準確地展示出征人們乍聞笛聲,即動鄉思的神情。他們根本 無暇去查究何人所吹。說“盡望”,則見所有征人人同此心,心同此 感,無一例外,從中可見詩人用詞之準,也可見笛聲對征人們的獨特威 力。以音樂情緒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是這兩句詩顯著的抒情特色。
注: 蘆管, 截蘆為管, 可吹奏, 類篥。 征人, 指戍守邊塞的 人。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清悠哀婉的 樂曲或歌聲觸發了外出者的鄉思。 [例]天將拂曉,當胡笳聲再次響起的時 候,那些匈奴人竟“棄圍而走”——這胡 笳好生了得! 真可謂“悲笳數聲動,壯 士慘不驕”、“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 人盡望鄉”了。(白濤《一個人的和聲》)
【全詩】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釋】 ①受降城:貞觀二十年,唐太宗于靈州受突厥一部之降,故靈州也稱受降城。②回樂烽: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回樂在靈武西南。③蘆管:即胡笳,一種以蘆葉為管的樂器。《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一引 《晉先蠶儀注》: “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胡笳。”
【賞析】
〔受降城〕自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投降后,靈州(今甘肅省靈武縣西南)就被稱之為受降城。但本篇的受降城,為唐代武則天景云年間朔方軍總管張仁愿所筑,城共中、東、西三座,東西相距六七百里,相互呼應,以絕突厥南下之路。這三座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詩人李益登上的當是其西城。〔回樂烽〕指西受降城附近的烽火臺。〔蘆管〕樂器名,即蘆笛。
這是一首邊塞詩的絕唱,抒寫了戍邊將士的思鄉情緒。杜甫曾有“韓公(張仁愿)本意筑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的詩句,可見筑城為的是保衛邊疆。然而,唐代安史之亂后,國力衰弱,邊無寧日,將士長期駐守,普遍思鄉。詩人李益在那征戰頻仍的年代,在軍中干過事,對此有親身的體驗。在一個深秋的月夜,他登上受降城樓,感慨萬端,吟誦出這樣一首詩:回樂峰前的沙地猶如白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好象濃霜;不知什么地方有人吹起了蘆管,這一個夜間呀,每個遠征的人都思念著家鄉。情景交融,鄉思哀怨,寫得多么深沉!
詩的一、二句寫登城所見。在高于周圍的城樓上,視野開闊,詩人看到了什么呢?在皎潔的月光下,遠處烽火臺周圍的大漠似乎是鋪上了一層厚厚的冷雪,近處受降城外的地面上好象是蓋上了一層薄薄的寒霜。這是一幅邊塞夜景圖:孤城,烽火臺,是邊地特有的衛戍建筑,雖籠罩在星月之夜,顯得寧靜而安謐,但是一旦交戰,這里卻是最動亂、最爭斗的地方;大漠,曠地,是塞外特有的景象,這里雖人煙稀少,生活艱難,但是不得不在孤城與烽火臺之中駐扎著兵力,保衛它背后的繁華富饒的內地;遠處的沙似雪,近處的月如霜,又使這邊塞蒙上了一層特有的色彩和情調,白色的、寒冷的、遠遠近近的雪和霜,在這月色之中顯得多么凄涼、蒼茫!
詩的第三句寫登城所聞。詩人面對大漠冷月,正感到難以禁持時,夜風里忽然吹送來了幽怨的蘆笛聲聲。殺伐之地,寥廓邊塞,深秋靜夜,凄冷月色,這蘆笛的悠揚隨風而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在萬籟俱寂的夜里,更能敲叩人的心扉,詩人更感受到了一種悲涼的情愫在迷漫,直透著他的心胸,以至被浸沉。
詩的最后一句寫登城所感。久戍不歸的將士,在這月明之夜,已經萌發了對鄉土的懷戀,何況又傳來了幽怨的笛聲,更增添了對親人的思念。“一夜”寫時間,指整個的夜間;“盡”指人數,寫將士無一例外的鄉愁;在這一夜間全體將士聽著悲涼的笛聲,對著團??的明月,會勾起他們各自的、形形色色的、無窮無盡的鄉思的!這種“望鄉”的情懷既是詩人自身的,但由于詩人在軍中干事,了解將士的思想、情緒、脈搏,因此推想也是所有“征人”的。
假如換一個角度來欣賞這首絕句,那么,便會發現,它不僅寫出了詩人登城的所見、所聞、所感,而且寫出了景色、聲音、感情,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熔于一爐,表達了征戍之苦、離鄉之久、思鄉之切,而且短短的四句詩,給人一種簡潔空靈、悠長深遠的余味。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以“蘊藉宛轉,樂府絕唱”來評價它,這是恰當不過的。
【賞析】
這首詩是寫守邊將士思鄉之情的;而詩人對于這一戰場典型情緒的捕 捉,則是在夜晚登上受降城聞笛聲而感知到的。
唐時有西、中、東三個受降城,均為唐朝朔方軍總管張仁愿為抵御突厥而 筑。據富壽蓀先生考證,其中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東城在今內蒙古托克 托以南,距離中城300里;西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距離中城 380里。本詩所說受降城,到底指中城,還是西城? 說法不一。中國社 科院文研所根據《元和郡縣志》中“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漢武帝元朔二年 更名五原”的記載,另據詩人《過五原胡兒飲馬泉》一詩,認定本詩“受降 城”當指中城,且認為其城址在今五原西北(與富先生所述“包頭市西”尚 有一定距離);而富壽蓀、沈祖棻諸先生則認為,本詩所指當為西受降城, 但未提供證據。理清本詩“受降城”確指當然對讀解本詩有好處,但暫時理 不清,也無關大要,因此可以先不去管它。
詩的前兩句以對仗形式寫景。“烽”,指烽火臺。一面是“回樂烽前”, 另一面是“受降城外”,由遠而近,形成一個特定的掃視范圍。面對月夜 籠罩下的茫茫原野,不管怎樣調適視角:遠眺,近觀;平視,俯視,無一例 外地都是單一的白色。大概這里一年難得看到無霜的日子,因此霜雪像魔影 一樣,死死纏繞著、占據著這些從內地來的守關將士的心,以至于在明月當 空的夜晚也要產生錯覺,疑沙為雪,誤月為霜。透過這一反常心象,人們分 明感知到了邊戍將士一顆凄冷孤寂的心。這就為下文表現思鄉情緒埋下了伏 筆。
后兩句正面寫“征人”的思鄉心情。“蘆管”,蘆笛,管樂器。據陳腸 (yáng) 《樂書》記載: “蘆管之制,胡人截蘆為之,大概與觱篥(bì lì) 相類,出于北國者也。”其以蘆葉為管,管口有哨簧,管面有孔,下端有銅 喇叭嘴。”聽見“吹蘆管”而不知、不究其聲音發自何處,一是確實不知其 聲音來源,二是也來不及深究,因為包括詩人在內的所有“征人”一下子就 被這充滿凄清哀怨的聲音撥動了心弦,勾起了對家鄉的深深思念,誰還有閑 心思去探究這聲音發自何處、為何人所吹呢? “一夜”,一夜之間,形容時 間之短。“望”前置一“盡”字,不僅其“征戍之苦,離鄉之久,胥(都) 包孕在內” (李锳《詩法易簡錄》),而且還昭示了其數量之多和范圍之 廣。因此這句詩與其說是意在狀寫“蘆管”的強大藝術效應,還不如說是旨 在表現“征人”普遍思念家鄉感情之深更為合適。
這首詩,以景引情,以情實景,情景交融,天衣無縫。劉禹錫在《和令 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所說的“邊月空悲蘆笛秋”指的即此詩,可見 這首詩在當時就很轟動; 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云: “絕句李益為勝, ‘回樂烽前’一章,何必王龍標(昌齡)、李供奉(白)?”將這首七絕與 絕句圣手王昌齡、李太白相提并論,更可見其高妙圓熟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