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出處】唐.李白《山中問答》
【意思翻譯】你問我為什么隱居在這青綠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一笑,沒有回答你,內(nèi)心卻是一片自在悠閑。原詩有 “桃花流水窅然去” 句,其意為: 且看那鮮艷的桃花,一瓣瓣地隨著流水消失遠(yuǎn)去; 這是另一種美好天地,絕不是庸俗煩擾的人間所能比擬。窅: 讀作yao,是指悠遠(yuǎn)的意思。李白幽居在山林中,太守聞名去拜訪他,李白于是寫下這首答客詩。原詩描寫人徜徉在青山綠水間,心情舒適悠閑; 山中的世界更有一番清美悠遠(yuǎn)的情趣。
【全詩】
《山中問答》
.[唐].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注釋】
①何意:一作“何事”。②不答:一作“不語”。③窅(yao)然:深遠(yuǎn)貌。窅:一作“宛”。
【賞析】
“碧山”,在今湖北安陸縣境。《安陸縣志》卷二六引《湖廣志》: “白兆山,一名碧山。山下有桃花巖,李白讀書處。”這首詩寫他住在山 里,有人問他為什么住在山里,他笑而不答,內(nèi)心自然安閑,并不擾亂。他 注目看的是桃花在流水里遠(yuǎn)遠(yuǎn)地流去,這里另有一番境界,不同于人間。窅 (yǎo咬)然: 狀深然的樣子。通過桃花流水,來寫出別有天地來。
這首詩的特點(diǎn),是寫明“笑而不答”,其實(shí)是不答而答,即不是回答問 話,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描繪來作回答。像陶淵明 《飲酒》之五: “采菊東籬 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說的“真意”也就是這里“何意”的“意”。說的“忘言”,也就是 這里的“笑而不答”。并非“忘言”,是通過具體的“飛鳥相與還”來表達(dá)他 的真意,即《歸去來兮辭》里說的“鳥倦飛而知還”,正像他的厭倦官場生 活而辭官歸隱,通過“飛鳥相與還”引起感觸,這就是所謂“真意”,雖 說“忘言”而實(shí)際上還是通過“飛鳥相與還”的形象,來表達(dá)他辭官歸隱的 心情。這里也一樣,他雖“笑而不答”,還是通過形象來作了回答。
他注目 看著桃花隨著流水遠(yuǎn)遠(yuǎn)流去,這里是別有天地,他喜愛這別有天地的隱居生 活,不喜歡爭名奪利的人間生活,這就回答了人家的問話。這樣不答而答的 寫法,像王維 《酬張少府》 :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窮指窮則獨(dú)善 其身,通指達(dá)則兼善天下。窮指不得意而退隱,通指得意而出仕。問窮通 理,即問是退隱好還是出仕好,王維沒有回答,卻說: “漁歌入浦深。”唱 著漁歌,深入浦中,用行動來回答,即用退隱的行動來回答他的問話,自己 是愿意退隱的。
這種不回答問話,通過行動或所描寫的形象來回答的寫法,即不答而 答,才是詩。因為詩,一般說來是通過形象來表達(dá)情意的。這種不答而答的 寫法,正是通過形象來表達(dá)情意,所以是詩。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山中幽景、隱居閑情的詩,暗暗透露出詩人對現(xiàn)實(shí)的不滿。 此二句寫俗人發(fā)問,詩人“笑而不答”,頗有神秘懸念意味,并啟人思索。“心自閑”,已 暗中回答了棲居的緣由。二句起筆突兀,寫得迷離曲折,引人入勝。后二句乃是“何意 棲碧山”的絕妙答案:在常人眼中,“流水落花”乃惜春哀傷之詞;但在詩人心里,落花隨 流水,杳然遠(yuǎn)去,是山中美麗的景象。詩人之“棲碧山”,是迷碧山,愛碧山,“碧山”是“非 人間”的“別有天地”,是自由、天然、寧靜的閑適之地。只有崇尚自然具有高尚情操而 不汲汲于功名富貴的人,才會棲居于此,這樣“碧山”之“美”,就與“人間”之“惡”,形成 了鮮明的對比。詩人的遭遇不幸,都隱含于質(zhì)樸自然的詩句之間,使其蘊(yùn)意深邃,如羚 羊掛角,無跡可尋,別有情韻。明李東陽評曰:“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yuǎn),可與知者道,難 與俗人言。”(《麓堂詩話》)此評可謂中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