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出處】唐·柳宗元《漁翁》。
【意思1】煙霧消散,太陽出來,四處 不見人,忽然聽到欸乃聲,漁翁搖著小船,出現在青山綠水間。欸(ǎi)乃:搖櫓 劃槳時發出的戛軋聲。一說指漁歌,唐 代漁歌有《欸乃曲》。
【意思2】欸乃 (ai nai): 唐代有漁歌《欸乃曲》,此指漁歌。句意:煙消云散,太陽出來了,卻不見漁翁,只聽到一聲漁歌在青山綠水中回蕩。作者以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賞析】“煙銷日出”與“山水綠”互為因果,但詩人卻偏作“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造語甚奇。“綠”字既為山水增彩,又給歌聲添脆,具有靈動之美。二句創造了一個清寥而略帶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詩人清高而略帶孤寂的心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語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首句寫其行動,次句寫其心態,一個對仕途充滿自信、豪邁狂放的詩人自我形象宛在目前。
。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天明日朗,周 遭靜寂,青山綠水間欸乃聲聲。[例]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 綠。”——木漿輕輕劃過水波,山水為之 一變。奇趣的造語,勾勒出悅耳怡情的 神秘境界。(聞過《城市不能少了“安 靜”指數》)
【詩評】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九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東坡云: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本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腸,卻化作了相思淚。
宋范仲淹 《蘇幕遮》 詞: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全宋詞》 一冊11頁)
清許昂霄 《詞綜偶評》: “ ‘酒入愁腸’ 二句,鐵石心腸人亦作此消魂語。” 明沈際飛 《草堂詩余正集》: “‘欲解愁腸還是酒,奈酒至愁還又。’ 似此注腳。” 《歷代詩余》 卷 一一四引《詞苑》: “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公之正氣塞天地,而情語入妙至此。”
【全詩】
《漁翁》
.[唐].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題解】
朝陽巖在瀟水旁,有溪澗流入瀟水,故此詩寫到“漁翁夜傍西巖宿”。柳宗元貶永州時常到朝陽巖游息,巖也因此詩首句而稱西巖。此詩寫山水,卻以人物連貫,淡淡幾筆,既展示了山水之美,又有生活氣息,顯得情趣盎然。故蘇軾說:“熟味之,此詩有奇趣。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詩人玉屑》卷十)如去掉末兩句,只怕興味不會如此悠長。
【注釋】 ①漁翁:含有自況意味。漁翁獨往獨來,突現出詩人一種孤芳自賞的情 緒。②西巖:指《始得西山宴游記》的西山。③欸乃:象聲詞,行船搖櫓聲。又作“曖廼” “靄廼”“襖靄”。(見宋惠洪《冷齋夜話》二《洪駒父評詩之誤》)
【全詩賞析】這是一首山水詩。其寫景極富“清”趣、“奇”趣,抒發了幾分孤寂情懷,略略 寓有政治失意的孤憤。此詩作于永州。蘇東坡云:“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 味此詩有奇趣。”(《全唐詩話續編》卷上引惠洪《冷齋夜話》)此詩極富“奇趣”,“反常合 道”有兩處:第二句不言汲水燃柴,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蘊意清雅,給人以超凡 絕俗之感,亦見出漁翁孤高的品格。這就是造語“反常”,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情趣, 也就是“合道”。按理“煙消日出”之后應讓人物出場,可是第三句說“不見人”,也是 “反常”。“煙銷日出”之后,山水頓見青綠原貌,此時聽到“欸乃”之聲,雖不見人,而 人必隱于山水之中,亦甚“合道”。三、四句寫出了山水的清麗,櫓聲的悅耳,而不見 人,則營造了一種清寂空闊而又帶幾分神秘的境界,隱約見出漁翁孤高的性情和孤寂 的心境,亦表現出一種奇趣。末二句言漁翁之舟,已“下中流”,回望天際,只見巖上白 云似在追逐漁舟。此詩緊扣一個“清”字:山水景物是清麗的,而水尤清碧;“煙消”而 “不見人”,江天是清空的;空闊的江面,“欸乃一聲”是清亮的;巖上白云“無心”而“相 逐”,又透露出孤寂和清閑,微微寄寓了詩人政治失意的孤憤,豈不有“清”趣哉? 蘇東 坡欣賞此詩之“奇趣”,主張刪去末二句,引發數百年之爭執。南宋嚴羽、明胡應麟、清 沈德潛等同意東坡的意見,以為刪去好;而南宋劉辰翁、明李東陽等以為有此二句,則 異于晚唐。兩派爭論的焦點在于對“奇趣”的看法不同。贊同東坡意見者,認為以“欸 乃”奇句作結,不僅“余情不盡”,且“奇趣”更為彰顯。晚唐詩確有獵奇太過之處,但 亦有出奇制勝而發盛唐所未發者,豈可一概抹殺? 此詩之優點,正在于奇趣,雖合“晚 唐”,又有何妨? “詩必盛唐”,不正是明詩的病根之一么? 故東坡之就詩論詩,則較為 通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