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福利在线_狠狠骚_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_56pao在线_日韩一区二区福利_国产综合久久

呂氏春秋·覽·先識覽文言文和譯文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呂氏春秋·覽·先識覽文言文和譯文

呂氏春秋·覽·先識覽

《呂氏春秋》是秦國呂不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全書二十六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以下是文言文之家整理的呂氏春秋·覽·先識覽文言文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文言文

【先識】

一曰: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從於城,城從於民,民從於賢。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豈必足行其地、人說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眾庶咸怨,守法之臣,自歸于商。” 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說,以告諸侯曰:“商王大亂,沈于酒德,辟遠箕子,爰近姑與息。妲己為政,賞罰無方,不用法式,殺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國。”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也,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周威公見而問焉,曰:“天下之國孰先亡?”對曰:“晉先亡。”威公問其故,對曰:“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示晉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當。曰:‘是何能為?’又示以人事多不義,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傷?’又示以鄰國不服,賢良不舉曰:‘是何能害?’ 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晉先亡也。”居三年,晉果亡。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孰次之?”對曰:“中山次之。”威公問其故,對曰:“天生民而令有別,有別,人之義也,所異於禽獸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康樂,歌謠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 “孰次之?”屠黍不對。威公固問焉,對曰:“君次之。”威公乃懼,求國之長者,得義蒔、田邑而禮之,得史驎、趙駢以為諫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對曰:“其尚終君之身乎!”曰:臣聞之,國之興也,天遺之賢人與極言之士;國之亡也,天遺之亂人與善諛之士。”威公薨,<歹聿>九月不得葬,周乃分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辭,乘輿而去。又之齊,齊王欲留之仕,又辭而去。人問其故,曰:“之二國者皆將亡。所學有五盡。何謂五盡?曰:莫之必,則信盡矣;莫之譽,則名盡矣;莫之愛,則親盡矣;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者,無幸必亡。中山、齊皆當此。”若使中山之王與齊王聞五盡而更之,則必不亡矣。其患不聞,雖聞之又不信。然則人主之務,在乎善聽而已矣。夫五割而與趙,悉起而距軍乎濟上,未有益也。是棄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觀世】

二曰:天下雖有有道之士,國猶少。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人,繼踵也。士與圣人之所自來,若此其難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雖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則與無賢同。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亂世之所以長也。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國相望,囚主相及。得士則無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馀,服國八百馀,今無存者矣。雖存,皆嘗亡矣。賢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終其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處已高矣,左右視,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賢者之所與處,有似於此。身已賢矣,行已高矣,左右視,尚盡賢於己。故周公旦曰: “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也。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亂,則賢者在下。今周室既滅,天子既廢,亂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而佞進。今之世當之矣。故欲求有道之士,則於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遠幽閑之所,若此則幸於得之矣。太公釣於滋泉,遭紂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紂,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與不知也。諸眾齊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禮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禮必知,然後其智能可盡也。晏子之晉,見反裘負芻息於涂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曷為而至此?”對曰:“齊人累之,名為越石父。”晏子曰:“ 嘻!”遽解左驂以贖之,載而與歸。至舍,弗辭而入。越石父怒,請絕。晏子使人應之曰:“嬰未嘗得交也,今免子於患,吾於子猶未邪?”越石父曰:“吾聞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請絕也。”晏子乃出見之,曰:“向也見客之容而已,今也見客之志。嬰聞察實者不留聲,觀行者不譏辭,嬰可以辭而無棄乎?”越石父曰:“夫子禮之,敢不敬從。”晏子遂以為客。俗人有功則德,德則驕。今晏子功免人於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令功之道也。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令官遺之粟數十秉。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聞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樂。今妻子有饑色矣,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豈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罪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殺子陽。受人之養而不死其難,則不義;死其難,則死無道也。死無道,逆也。子列子除不義、去逆也,豈不遠哉?且方有饑寒之患矣,而猶不茍取,先見其化也。先見其化而已動,遠乎性命之情也。

【知接】

三曰:人之目,以照見之也,以瞑則與不見,同。其所以為照、所以為瞑異。瞑士未嘗照,故未嘗見。瞑者目無由接也,無由接而言見,謊。智亦然。其所以接智、所以接不智同,其所能接、所不能接異。智者,其所能接遠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所能接近而告之以遠,奚由相得?無由相得,說者雖工,不能喻矣。戎人見暴布者而問之曰:“何以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以為之莽莽也!”故亡國非無智士也,非無賢者也,其主無由接故也。無由接之患,自以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為智,悖。若此則國無以存矣,主無以安矣。智無以接,而自知弗智,則不聞亡國,不聞危君。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將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齊鄙人有諺曰: ‘居者無載,行者無埋。’今臣將有遠行,胡可以問?桓公曰:“愿仲父之無讓也。”管仲對曰:“愿君之遠易牙、豎刀、常之巫、衛公子啟方。公曰:“易牙烹其子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 有於君公又曰:“豎刀自宮以近寡人,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其身之忍,又將何有於君?”公又曰:“常之巫審於死生,能去苛病,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敢歸巫,彼將以此無不為也。”公又曰:“衛公子啟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哭,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將何有於君?”公曰:“諾。管仲死,盡逐之。食不甘,宮不治,苛病起,朝不肅。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過乎!孰謂仲父盡之乎!”於是皆復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從中出曰:“公將以某日薨。”易牙、豎刀、常之巫相與作亂,塞宮門,筑高墻,不通人,矯以公令。有一婦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 婦人曰:“吾無所得。”公又曰:“我欲飲。”婦人曰:“吾無所得。”公曰: “何故?”對曰:“常之巫從中出曰:‘公將以某日薨。’易牙、豎刀常之巫相,與作亂塞高墻,不通人,故無所得。衛公子啟方以書社四十下衛。”公慨焉嘆,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見,豈不遠哉!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面目以見仲父衣乎?”蒙袂而絕乎壽宮。蟲流出於戶,上蓋以楊門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聽管仲之言桓公非輕難而惡管子也,無由接見也。無由接,固卻其忠言,而愛其所尊貴也。

【悔過】

四曰:穴深尋,則人之臂必不能極矣。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公興師以襲鄭,蹇叔諫曰:“不可。臣聞之,襲國邑,以車不過百里,以人不過三十里,皆以其氣之趫與力之盛至,是以犯敵能滅,去之能速。今行數千里,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圖之。”繆公不聽也。蹇叔送師於門外而哭曰:“師乎!見其出而不見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與視,與師偕行。蹇叔謂其子曰:“晉若遏師必於淆。女死,不於南方之岸,必於北方之岸,為吾尸女之易。”繆公聞之,使人讓蹇叔曰:“寡人興師,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師也。”蹇叔對曰:“臣不敢哭師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與師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則臣必死矣,是故哭。”師行過周,王孫滿要門而窺之,曰: “嗚呼!是師必有疵。若無疵,吾不復言道矣。夫秦非他,周室之建國也。過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左右皆下,以為天子禮。今袀服回建,左不軾,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力則多矣,然而寡禮,安得無疵?”師過周而東。鄭賈人弦高、奚施將西市於周,道遇秦師,曰:“嘻!師所從來者遠矣。此必襲鄭。”遽使奚施歸告,乃矯鄭伯之命以勞之,曰:“寡君固聞大國之將至久矣。大國不至,寡君與士卒竊為大國憂,日無所與焉,惟恐士卒罷弊與糗糧匱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勞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帥對曰:“寡君之無使也,使其三臣丙也、術也、視也於東邊候晉之道,過,是以迷惑,陷入大國之地。”不敢固辭,再拜稽首受之。三帥乃懼而謀曰:“我行數千里,數絕諸侯之地以襲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備必已盛矣。”還師去之。當是時也,晉文公適薨,未葬。先軫言於襄公曰:“秦師不可不擊也,臣請擊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見秦師利而因擊之,無乃非為人子之道歟!”先軫曰:“不吊吾喪,不憂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擊,可大強。臣請擊之。”襄公不得已而許之。先軫遏秦師於淆而擊之,大敗之,獲其三帥以歸。繆公聞之,素服廟臨,以說於眾曰: “天不為秦國,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諫,以至於此患。”此繆公非欲敗於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則不信。言之不信,師之不反也從此生。故不至之為害大矣。

【樂成】

五曰: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禹之決江水也,民聚瓦礫。事已成,功已立,為萬世利。禹之所見者遠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與慮化舉始,而可以樂成功。孔子始用於魯,魯人鹥誦之曰:“麛裘而韠,投之無戾。韠而麛裘。投之無郵。”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財物之遺者,民莫之舉。大智之用,固難逾也。子產始治鄭,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與誦曰:“我有田疇,而子產賦之。我有衣冠,而子產貯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 後三年,民又誦之曰:“我有田疇,而子產殖之。我有子弟,而子產誨之。子產若死,其使誰嗣之?”使鄭簡、魯哀當民之誹訾也,而因弗遂用,則國必無功矣,子產、孔子必無能矣。非徒不能也,雖罪施,於民可也。今世皆稱簡公、哀公為賢,稱子產、孔子為能。此二君者,達乎任人也。舟車之始見也,三世然後安之。夫開善豈易哉!故聽無事治。事治之立也,人主賢也。魏攻中山,樂羊將。已得中山,還反報文侯,有貴功之色。文侯知之,命主書曰:“群臣賓客所獻書者,操以進之。”主書舉兩篋以進。令將軍視之,書盡難攻中山之事也。將軍還走,北面再拜曰:“中山之舉,非臣之力,君之功也。”當此時也,論士殆之日幾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篋哉?一寸而亡矣。文侯,賢主也,而猶若此,又況於中主邪?中主之患,不能勿為,而不可與莫為。凡舉無易之事,氣志視聽動作無非是者,人臣且孰敢以非是邪疑為哉?皆壹於為,則無敗事矣。此湯、武之所以大立功於夏、商,而句踐之所以能報其讎也。以小弱皆壹於為而猶若此,又況於以強大乎!魏襄王與群臣飲,酒酣,王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史起興而對曰: “群臣或賢或不肖,賢者得志則可,不肖者得志則不可。”王曰:“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史起對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門豹勿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與不忠,不可效也。”魏王無以應之。明日,召史起而問焉,曰:“漳水猶可以灌鄴田乎?” 史起對曰:“可。”王曰:“子何不為寡人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為也。”王曰:“子誠能為寡人為之,寡人盡聽子矣。”史起敬諾,言之於王曰: “臣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雖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諾。”使之為鄴令。史起因往為之。鄴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與歌之曰:“鄴有圣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之稻粱。”使民知可與不可,則無所用矣。賢主忠臣,不能導愚教陋,則名不冠後、實不及世矣。史起非不知化也,以忠于主也。魏襄王可謂能決善矣。誠能決善,眾雖喧嘩,而弗為變。功之難立也,其必由讻々邪!國之殘亡,亦猶此也。故讻々之中,不可不味也。中主以之止善,賢主以之讻々也立功。

【察微】

六曰: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溪,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楚之邊邑曰卑梁,其處女與吳之邊邑處女桑於境上,戲而傷卑梁之處女。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讓吳人,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吳人焉敢攻吾邑?”舉兵反攻之,老弱盡殺之矣。吳王夷昧聞之,怒,使人舉兵侵楚之邊邑,克夷而後去之。吳、楚以此大隆。吳公子光又率師與楚人戰於雞父,大敗楚人,獲其帥潘子臣、小帷子、陳夏嚙。又反伐郢,得荊平王之夫人以歸,實為雞父之戰。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鄭公子歸生率師伐宋。宋華元率師應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將戰,華元殺羊饗士,羊斟不與焉。明日戰,怒謂華元曰:“昨日之事,子為制;今日之事,我為制。”遂驅入於鄭師。宋師敗績,華元虜。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發。戰,大機也。饗士而忘其御也,將以此敗而為虜,豈不宜哉!故凡戰必悉熟偏備,知彼知己,然後可也。魯季氏與郈氏斗雞,郈氏介其雞,季氏為之金距。季氏之雞不勝,季平子怒,因歸郈氏之宮,而益其宅。郈昭伯怒,傷之於昭公,曰:“禘於襄公之廟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盡舞於季氏。季氏之舞道,無上久矣。弗誅,必危社稷。”公怒,不審,乃使郈昭伯將師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宮。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無季氏,則吾族也死亡無日矣。” 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為一,郈昭伯不勝而死。昭公懼,遂出奔齊,卒於干侯。魯昭聽傷而不辯其義,懼以魯國不勝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與季氏同患也。是不達乎人心也。不達乎人心,位雖尊。何益於安也?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況於三季?同惡固相助。權物若此其過也,非獨仲、叔氏也,魯國皆恐。魯國皆恐,則是與一國為敵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猶遠。

【去宥】

七曰: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辯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凡聽言以求善也,所言茍善,雖奮於取少主,何損?所言不善,雖不奮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為之愨,而徒以取少主為之悖,惠王失所以為聽矣。用志若是,見客雖勞,耳目雖弊,猶不得所謂也。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此史定所以得飾鬼以人、罪殺不辜,群臣擾亂,國幾大危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與智皆衰邪?荊威王學書於沈尹華,昭厘惡之。威王好制,有中謝佐制者,為昭厘謂威王曰:“國人皆曰: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王不說,因疏沈尹華。中謝,細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文學之士不得進,令昭厘得行其私。故細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數怒人主,以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惡壅卻,豈不難哉?夫激矢則遠,激水則旱,激主則悖,悖則無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 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宥之為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別宥然後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正名】

八曰:名正則治,名喪則亂。使名喪者,淫說也。說淫則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故君子之說也,足以言賢者之實、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悖、亂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獲以生而已矣。凡亂者,刑名不當也。人主雖不肖,猶若賢用,猶若聽善,猶若為可者。其患在乎所謂賢從不肖也,所為善而從邪辟,所謂可從悖逆也。是刑名異充,而聲實異謂也。夫賢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國不亂,身不危,奚待也?齊湣王是以。知說士,而不知所謂士也。故尹文問其故,而王無以應。此公玉丹之所以見信、而卓齒之所以見任也。任卓齒而信公玉丹,豈非以自讎邪?尹文見齊王,齊王謂尹文曰: “寡人甚好士。”尹文曰:“愿聞何謂士?”王未有以應。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能得也。”尹文曰:“使若人於廟朝中深見侮而不斗,王將以為臣乎?”王曰:“否。大夫見侮而不斗,則是辱也,辱則寡人弗以為臣矣。”尹文曰:“雖見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為士一矣。未失其所以為士一,而王以為臣,失其所以為士一,而王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士乎”?王無以應。尹文曰:“今有人於此,將治其國,民有非則非之,民無非則非之民有罪則罰之,民無罪則罰之,而惡民之難治,可乎?”王曰:“不可。” 尹文曰:“竊觀下吏之治齊也,方若此也。”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則民雖不治,寡人弗怨也。意者未至然乎!”尹文曰:“言之不敢無說,請言其說。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見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侮而不敢斗,是辱也。’夫謂之辱者,非此之謂也。以為臣不以為臣者,罪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也。”齊王無以應。論皆若此,故國殘身危,走而之谷,如衛。齊湣王,周室之孟侯也,太公之所以老也。桓公嘗以此霸矣,管仲之辯名實審也。

翻譯

先識

凡是國家瀕于滅亡的時候,有道之人一定會事先離開,古今都是一樣的。土地的歸屬取決于城邑的歸屬,城邑的歸屬取決于人民的歸屬,人民的歸屬取決于賢人的歸屬。所以,賢明的君主得到賢人輔倥,人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人民,城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城邑,土地自然就得到了。土地的獲得難道一定要親自巡視那里,一定要親自勸說那里的人民嗎?只要得到根本就夠了。

夏朝的太史令終古拿出法典,抱著哭泣。夏桀執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厲害。終古于是出逃投奔商。商湯高興地告訴諸侯說:“夏王無道,殘害百姓.逼迫父兄,侮辱功臣,輕慢賢人,拋棄禮義,聽信讒言。眾人都怨恨他,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自行歸順了商。”

殷商的內史向摯,看到紂壬越來越淫亂昏惑,于是用車載著殷商法典出逃投奔周。武王非常高興,把這事告訴諸侯說:“商王昏亂至極,溺干飲酒作樂,躲避疏遠箕子,親近婦女和小人,妲己參與致事,賞罰沒有準則,不依法度行事,殘殺了三個無辜的人,人民大為不服。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出逃刊周的國都。”

晉國的太史屠黍,看到晉國混亂,晉國君主驕橫而沒有德義,于是帶著晉國的法典歸順周國。周威公接見他時問道:“天下的諸侯國哪個先滅亡?”屠黍回答說:“晉國先滅亡。”威公問其原因,屠黍回答說:“我前一段在晉國的時候,不敢直言勸諫,我拿天象的異常,日月星辰的運行多不合度度的反常現象啟示晉君,他說:‘這些又能怎么樣?’我又拿人事的處理大多不符合道義,百姓都煩悶怨恨的情況啟示他,他說:‘這些又能有什么妨害?,我又拿鄰國不歸服,賢人得不到舉用的情況啟示他,他說:‘這些又能有什么危害?’象這樣,就是不了解所以滅亡的原因啊。所以我說晉國先滅亡。”過了三年,晉國果然滅亡了。威公又接見屠黍,問他說:“哪一國接著要滅亡?”屠黍回答說;“中山國接著要滅亡。”威公問其原因,屠黍回答說:“上天生下人來就讓男女有別。男女有別,這是人倫大義,是人與禽獸麇鹿不周的地方,是君臣上下所以確立的基礎。中山國的習俗,以日為夜,夜以繼日,男女耳鬢廝磨,互相偎依,沒有停止的時候,縱情安逸享樂,歌唱喜好悲聲,對這種習俗,中山國的君主不知厭惡,這是亡國的風俗啊,所以我說中山國接著要滅亡。”過了兩年,中山國果然滅亡了。威公又接見屠黍,問說。“哪一國接著要滅亡?”屠黍不回答。威公堅持問他,他回答說:“接著要滅亡的是您。”威公這才害怕了,訪求國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義蒔、田邑,對他們以禮相待,得到史驎磷,趙駢,讓他們作諫官,廢除了苛刻的法令三十九條。成公把這些情況告訴了屠黍,屠黍回答說:“這大概可以保您一生平安吧!”又說:“我聽說過,國家將若盛的時候,上天給它降下賢人和敢于直言相諫的人,國家將滅亡的時候,上天給它降下亂臣賊子和善于阿諛謅媚的人。”威公死了,暫殯九個月不得安葬,周國于是分裂為兩個小國。所以有道之人的話,不可以不重視啊。

周鼎上鑄上饕餮紋,有頭沒有身子,吃人來及下咽,禍害已連累自身,這是表明惡有惡報啊。做不善的事也是這樣。

白圭到中山國,中山國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堅決謝絕,乘車離開了。又到了齊國,齊國君主想耍留他做官,他又謝絕,離開了齊國。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這兩個國家都將要滅亡。我聽說有‘五盡’,什么叫‘五盡’?就是:沒有人信任他,那么信義就喪盡了,沒有人贊譽他,那幺名聲就喪盡丁}沒有人喜愛他,那么親人就喪盡了,行路的人沒有干糧、居家的人沒有吃的,那么財物就喪盡了;不能任用人,女不能發揮自已的作用,那么功業就喪盡了,國家有這五種情況,必定滅亡,無可幸免。中山、齊國都正符合這五種情況。”假如讓中山的君主和齊國的君主聞知“五盡”,并改正自己的惡行,那就一定不會滅亡了。他們的禍患在于沒有聽到這些話,即使聽到了又不相信。這樣看來,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于聽取意見罷了。中山五次割讓土地給趙國,齊滑王率領全部軍隊在濟水一帶抵御以燕國為首的五國軍隊,都沒有什么益處,都沒有逃脫國亡身死的下場。這是由于他們拋棄了那些能使國家生存的東西,而為自己準備下了滅亡的條件。

觀世

天下雖然有有道之士,但本來就很少。如果方圓千里有一個士,那就很多了,可以稱得上是肩靠著肩了,如果幾代出一個圣人,那就不少了,可以稱得上是腳挨著腳了。士和圣人的出現,竟這樣的困難,可是國家的安定卻一定得依靠他們,象這樣,國家安定的局面怎么能到來?即使幸或有賢人。也未必被人知道。有賢人而不被人知曉,那就跟沒有賢人一樣。這就是安定的世道之所以很短、而混亂的世道之所以很長的原因啊。所以成就王業的人沒有出現四位,稱霸諸侯的人沒有出現六位,被滅亡的國家一個連著一個,被囚禁的君主一個接著一個。得到士就沒有這樣的禍患了。這就是周朝所封的四百多個諸侯、歸服的八百多個國家如今沒有再存在的原因。即便有存在的,也都曾經滅亡過。賢明的君主知道情況是這樣,所以一天比一天謹慎,以保自己終身平安。比如說登山,登山的人,登到的地方已經很高了,向左右看,高峻的山還在上邊呢。賢人和人相處與此相似。自己已經很賢明了,品行已經很高尚了,向左右看,還盡是超過自己的人。所以周公旦說:“不如我的人,我不跟他在一起,這是牽累我的人,跟我一樣的人,我不跟他在一起,這是對我沒有益處的人。”只有賢人一定跟超過自己的人在一起。跟賢人在一起是能夠辦到的,那就是以禮對待他們。

君主賢明,世道安定,賢人就在上位,君主不肖,世道混亂,賢人就在下位,而奸佞小人受到提拔重用。現在周王室已經滅亡,天子已經廢黜,世道混亂沒有比無天子更嚴重的了。沒有天子,強大的就勝過弱小的,人多勢眾的就欺凌勢孤力單的,用軍隊互相殘殺,無法止息。如今的世道就正是這樣。所以想要訪求有道之士,就應該到江海之濱,山谷之中,僻遠幽靜之處去訪求,這樣做就有幸或許能得到他們。太公望在滋泉邊釣魚,是因為正遭逢紂當政的時代,所以周文王得到了他。文王只是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紂是天子。然而天子失去了太公,而諸侯卻得到了太公,這是因為文王了解太公,而紂不了解太公啊。平民百姓,無須了解就可以役健他們,無須禮遇就可以命令他們。至于有道之士,一定要禮遇他們,一定要了解他們,然后才可以讓他們把智慧才能全都獻出來。

晏子到晉國去,看見一個反穿皮衣背著草的人正在路邊休息。晏子認為這個人是個君子,就派人問他說:“你為什么到了這里?”那個人回答說:“我給齊人為奴,名叫越石父。”晏子聽了以后說:“噢!”立刻解下車左邊的馬把這個人贖了出來,跟他一起乘車回去。到了館舍,晏子不向他告辭就進去了。越石父很生氣,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派人回答他說:“我不曾跟你交朋友啊。現在我從患難中把你解救出來,我對你還不可以嗎?”越石父說:“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而前可以忍受屈辱,在已經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要挺胸做人。因此,我要跟您絕交。”晏子于是出來見他說;“剛才只是看到客人的容貌罷了,現在才看到客人的心志。我聽說考察人的實際的人不留意人的名聲,觀察人的行為的人不考慮人的言辭。我可阻向您謝罪而不被拒絕嗎?”越石父說:“先生您上禮對待我,我怎敢恭敬從命。”晏子于是把他待為上賓。世俗之人有功勞就自以為對別人有恩德,自以為對別人有恩德就驕做。現在晏子有從困境中解教人的功勞,卻反而對被救的人很謙卑,他超出世俗已經相當遠了。述就是保全功勞的方法啊。

列子很貧困,臉上現出饑餓的氣色。有個賓客把這種情況告訴給鄭相子陽,說:“列御寇是個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國家卻很貧困,您恐怕是不喜歡士吧?”子陽讓官吏送給列子幾百石糧食。列子出來會見使者,拜而又拜,謝絕了。使者離開了,列子進了門,他的妻早怨恨地捶著胸脯說;“聽說有道之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得到安樂。如今妻子兒女已經面有饑色,相國派人探望并給先生您送來吃的,先生您又不接受。我們豈不是命中注定要受貧困嗎?”列子笑著對她說:“相國自己并不了解我,是因為別人的話才送給我糧食,過不了多久,同樣又將會因為別人的話治我的罪。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結果人民果然發難,殺死了子陽。接受了人家的供養,卻不為他遭難而去死,就是不義,為他遭難而去死,就是為無道之人而死。為無道之人而死,就是悖逆。列子免除不義、避開悖逆,豈不是很遠嗎?正當他有饑寒之苦的時候,尚且不肯隨隨便便地接受別人的饋贈,這是因為事先預見到了事情的發展變化。事先預見到事物的發展變化,從而采取相應的行動,這就通曉性命的真情了。

知接

人的眼睛,因為明亮才能看見東西,失明就看不見,看見或看不見,眼睛是相同的,但接觸外物時,或明亮、或失明卻是不同的。失明的人眼睛未曾明亮過,所以從未看見過。失明的人眼睛無法與外物接觸,無法與外物接觸卻說看見了,這是欺騙。智力也是達樣。人們的智力達到或達不到,憑借的條件是相同的,但接觸外物時,或聰明、或愚笨卻是不同的。聰明的人,他們的智力能達到很遠,愚笨的人,他們的智力所及范圈很近。智力所及很近的人,卻告訴他長遠的變化趨勢,怎么能理解?對于無法理解的人,游說的人即使善辯,也無法讓他明白了。有個戎人看到一個曬布的,就問他說;“用什么東西織得這樣長大呢?”那個人指著麻讓戎人看。戎人生氣地說,“哪里有這樣亂紛紛的東西可以織得這樣長大呢!”所以滅亡的國家不是沒有聰明之士,也不是沒有賢德之人,而是因為亡國的君主智力不及,無法接觸他們的緣故啊。無法接觸他們所帶來的禍患是自以為聰明,這樣智力勢必達不到。如果智力達不到卻又自以為聰明,這是胡涂。象這樣,國家就無法生存了,君主就無法安定了。如果君主智力達不到,而自知智力不及,那樣就不會有滅亡的國家,不會有處于險境的君主了。

管仲生了重病,桓公去探望他,說:“仲父您的病很嚴重了,您有什么話教誨我呢?”管仲說;“齊國的鄙野之人有句諺語說;‘家居的人不用準備外出時車上裝載的東西,行路的人不用準備家居時需要埋藏的東西。’我將要永遠地走了,哪還值得詢問?”桓公說:”希望仲父您不要推辭。”管仲回答說:“希望您疏遠易牙、豎刀、常之巫,衛公子啟方。”桓公說:“易牙不惜煮了自己的兒子以滿足我的口味,這樣的人還可以懷疑嗎?”管仲回答說;“人的本性不是不愛自己的兒子啊,他連自己的兒子都狠心煮死了,對您又怎么能熱愛呢?”桓公又說;“豎刀自己閹割了自己以便接近侍奉我,這樣的人還可以懷疑嗎?”管仲回答說:“人的本性不是不愛自己的身體啊,他連自身都狠心閹割了,對您又怎么能熱愛呢?”桓公又說:“常之巫能明察死生,能驅除鬼降給人的疾病,這樣的人還可以懷疑嗎?”管仲回答說:“死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給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您不聽憑天命,守住根本,卻倚仗常之巫,他將借此無所不為了。”桓公又說:“衛公子啟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親死了,他都不敢回去哭喪,這樣的人還可以懷疑嗎?”管仲回答說:“人的本性不是不愛自己的父親啊,他連自己的父親都那樣狠心對待,對您又怎么能熱愛呢?”桓公說:“好吧。”管仲死了,桓公把易牙等人全部驅遂了。桓公吃飯不香甜,后宮不安定,鬼病四起,朝政混亂。過了三年,桓公說;“仲父也太過分了吧!誰說仲父的話都得聽從呢!”于是又把易牙等人都召了回來。第二年,桓公病了,常之巫從官內出來說:“君主將在某日去世。”易牙。豎刀、常之巫一起作亂,堵塞了宮門,筑起了高墻,不讓人進去,假稱這是桓公的命令。有一個婦人翻墻進入宮內,到了桓公那里。桓公說:“我想吃飯。”婦人說;“我沒有地方能弄到飯。”桓公又說:“我想喝水。”婦人說:“我沒有地方能弄到水。”桓公說:“這是為什么?”婦人回答說。“常之巫從官內出來說:‘君主將在某日去世。’易牙,豎刀,常之巫一起作亂,堵塞了宮門,筑起了高墻,不讓人進來,所以沒有地方能弄飯和水。衛公子啟方帶著四十社的土地和人口投降了衛國。”桓公慨然嘆息,流著淚說:“唉!圣人所預見到的,難道不是很遠嗎?如果死者有知,我將有什么臉去見仲父呢?”于是用衣袖蒙住臉,死在壽官。尸蟲爬出門外,尸體上蓋著楊門的門扇,過了三個月不能停柩,過了九個月不能下葬。這是因為桓公不能始終聽從管忡的話啊。桓公不是輕視災難、厭惡管仲,而是智力不及,無法知道管仲的話是對的。正因為無法知道,所以不采納管仲的忠言,反而親近自己所寵信的那幾個小人。

悔過

洞深八尺,那么人的手臂就不能探到底了。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手達不到的緣故。智力也有達不到的地方。智力達不到,游說的人即使善辯,闡發的道理即使精微,也不能使他體會到。所以箕子被商紂囚禁,范蠡飄泊于三江五湖。

從前,秦穆公發兵偷襲鄭國,蹇叔勸阻說:“不可以。我聽說過,偷襲他國城邑,用戰車不能超過百里,用步兵不能超過三十里,都是憑著士兵士氣旺盛和力量強盛時到達,因此進攻敵人能夠消滅他們,撤離戰場能夠迅速離去。現在行軍幾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諸侯國的領土去時襲他國,我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呢!您還是仔細慎重地考慮考慮吧。”穆公不聽從他的意見。蹇叔送軍隊出征送到城門外,哭著說;“將士們啊,我看到你們出去卻看不到你們回來啦!”蹇叔的兩個兒子申和視跟軍隊一起出征。蹇叔對他的兒子們說:“晉國如果阻擊我軍,一定在崤山。你們戰死的話,不死在南山邊,就一定要死在北山邊,以便我給你們收尸時容易識別。”穆公聽說了這件事,派人責備蹇叔說:“我發兵出征,還不知道勝負如何。現在你卻哭著送行,這是給我的軍隊哭喪啊。”蹇叔回答說:“我不敢給軍隊哭喪啊。我老了,有兩個兒子都和軍隊一起出征。等到軍隊回來的時候,不是他們戰死,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我才哭。”

秦軍出征經過周的都城,王孫滿美好城門上了閂,從門縫里觀看秦軍,說:“哎呀,這支軍隊必遭挫折。如果它不遭挫折,以后我就不再議論‘道’了。秦國非他國可比,它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它的軍隊經過天子的都城,應該收藏起鎧甲兵器,戰車上馭者左右的甲士都應下車,以此表示向天子行禮。現在這支軍隊服裝上下一色,兵車上建置混亂,左邊的將士不憑軾致敬,右邊的驂乘躍上車的有五百輛。這些人力氣固然是很大了,然而缺少禮儀,這樣的軍隊怎么能不遭挫折?”秦軍過了周的都城向東行進。

鄭國商人弦高、奚施西行到周的都城去做買賣,在路上遇到秦國軍隊,弦高說;“啊!這支軍隊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這一定是去偷襲鄭國。”于是立即讓奚施回鄭國報告,自己就假托鄭國國君的命令云慰勞秦軍。弦高說:“我們國君本來很早就聽說貴國軍隊要來了。貴軍沒有來,我們國君和士兵私下替貴軍擔憂,每天都為此而心情不愉快,惟恐責軍士兵贏弱疲困,干糧缺乏。怎么這么久才到啊!我們國君派我用壁犒勞貴軍,并獻給貴軍十二頭牛作為膳食。”秦軍三個主帥回答說;“我們的國君沒有合適的人可派遣,派了他的三個臣子丙、術、視到東方察看晉國的道路。沒想走過了頭,因此迷了路,誤人貴國境內。”不敢執意不收,拜而又拜,叩頭于地,接受了犒勞的東西。秦軍的三個主帥很擔心,商議說;“我們行軍幾千里,多次穿越其他諸侯國的土地去偷襲人家,還沒到,人家就已經先知道了,這樣看來,他們的準備一定已經很充分了。”于是回師離開了鄭國。

在這時,正趕上晉文公去世.還沒有安葬。先軫對襄公說:“秦軍不可不襲擊,我情您允許我去襲擊它。”襄公說:“先君去世,尸體還在堂上,看到秦軍有利可圖就去襲擊它,這恐怕不是當兒子的應該遵循的原則吧!”先軫說:“秦國對我們的喪事不表示慰問,對我們的哀痛不表示憂傷,這是忘掉了我們的先君,欺侮您年幼。他們這樣無情無義,我們去襲擊它,可以使晉國大大強盛。我請您允許我去襲擊它。”襄公不得已才答應了他。先軫在崤山截住并攻擊秦軍,把它打得大敗,俘獲了秦軍的三個主帥而回。

秦穆公聽到這個消息,身穿喪服,到宗廟里哭告祖先,向眾人說道;“上天不幫助秦國,才讓我沒有聽從蹇叔的勸諫,以至遭到這樣的禍患。”這并不是穆公想在崤山被打敗,而是因為智力達不到啊。智力達不到就不相信蹇叔的話。不相信蹇叔的話,結果導致了秦軍全軍覆沒。所以,智力達不到帶來的危害真是太大。

樂成

最大的智慧不顯現,擔當大事的人成就較晚,最優美的樂音聽來無聲。

當禹疏導江水的時候,人們卻堆積瓦礫加以阻擋。等到治水的事業完成,功業建立以后,給子孫萬代帶來了好處。禹目光遠大,可是人們卻沒有誰知道這一點。所以,不可以跟普通的百姓商討改變現狀、進行創業開拓的大事,卻可以跟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

孔子在魯國開始被任用時,魯國人怨恨地唱道:“穿著鹿皮衣又穿蔽膝,拋棄他沒關系。穿著蔽膝又穿鹿皮裘,拋棄他沒罪尤。”被任用三年之后,魯國男子在道路右邊行走,女子在遭路左邊行走,遺失了的財物,沒有人拾取。大智的運用,本來就難以讓人知曉啊。

子產開始治理鄭國時,讓田地有溝渠疆界,讓城邑、鄙野有規定的服色。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們有田畝,子產征軍賦。我們有衣冠,子產收賦稅。誰要殺子產,我們去幫助。”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頌他說:“我們有田畝,子產讓它增五谷。我們有子弟,子產對他們施教育。子產如果死了,還有誰能繼承他?”

假使鄭簡公、魯哀公面對人民的誹謗非議,就不再任用子產,孔子了,那么國家一定無所成就,子產,孔子也一定無法施展才能了。不只是不能施展才能,即使被治罪,人民也會贊同的。如今世上都稱贊簡公,哀公賢明,稱贊子產、孔子有才能。這兩位君主,很懂得任用人啊。舟、車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都不習慣,過了三代人們才感到習慣。開始做好事難道容易嗎?所以聽信愚民之言,任何事都辦不好。事業之所以成功,全在于君主賢明啊。

魏國攻打中山國,樂羊為將。樂羊攻下中山國以后,回國向魏文侯報告,顯出夸功驕傲的神色。文侯察覺了這一點,就命令主管文書的官吏說。“群臣和賓客獻上的書信,都拿來進上。”主管文書的官吏搬著兩箱書信進上來。文侯讓樂將軍看這些書信。書信都是責難攻打中山國這件事的。樂將軍轉身退下幾步,向北再拜說:“攻下中山國,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勞啊。”樂羊攻打中山國的時候,議論的人對這件事的危害一天比一無嚴重了,假使文侯相信了群臣賓客之言,認為中山國不可取,那么,哪里用得著兩箱書信呢?只需一寸長的書信就足以讓樂羊失去功勞了。文侯是賢明的君主,臣下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的君主呢?一般君主的禍患是,不能不讓他去做,又不能讓他中途不改。君主凡是去做中途不改變的事情,思想意志、視聽行動無不認為正確,臣下誰還敢認為不對而橫加懷疑呢?君臣都專心去敞,就沒有做不成的事了。這就是湯,武王之所以在滅亡夏、商中大立功業,勾踐之所以能夠報仇的原因。只要君臣全都專心去做,憑仗弱小的國家尚且能如此,更何況憑仗強大的國家呢?

魏襄王跟臣子們一起喝酒,喝到正暢快的時候,魏王為臣子們祝酒,讓臣子們都能得志。史起站起來回答說:“臣子有的賢明有的不肖,賢明的人得志可以,不肖的人得志就不可以。”魏王說:“讓群臣都象西門豹當臣子那樣。”史起回答說;“魏國分配給人民土地,每戶一百畝,鄴地偏偏給二百畝,這說明那里的土地不好。漳水在它的旁邊,可是西門豹卻不知利用,這說明他很愚蠢。知道這種情況卻不報告,這說明他不忠。愚蠢和不忠,不可效法。”魏王無話回答他。第二天,召來史起問他說,“漳水還可以灌溉鄴的田地嗎?”史起回答說:“可以。”魏王說,“你何不替我去做這件事?。史起說;“我擔心您不能做啊。”魏王說:“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這件事,我全都聽你的。”史超恭恭敬敬地答應了,并對魏王說:“我去做這件事,那里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嚴重了會弄死我,次之也會凌辱我。即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繼續完成這件事。”魏王說;“好吧。”派他去當鄴令。史起于是去鄴開始了引漳工程,鄴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凌辱他,史起不敢出門,躲了起來。魏壬就派別人最終完成這一工程。水流到了田里,人民大大受益,一起歌頌他說;“鄴地有賢令,此人是史公。引漳水,灌鄴田。古來鹽堿地,能長稻和谷。”假使人民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那就沒有任用賢人的必要了,賢主忠臣,如果不能教導愚蠢鄙陋的人,那么名聲就不能流傳到后世,政績也不能對當代有利了。史起不是不知道事物的發展趨勢,他明知要遭到民眾的怨恨,卻還要治理漳水,是因為他忠于君主。魏襄王可說是能對善于做出決斷了。如果真能對善行做出決斷,那么眾人即使喧嘩,也不會因此而改變。功業之所以難于建立,大概一定是由于眾人的吵吵鬧鬧吧!國家的殘破滅亡,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啊。所以在眾人的吵吵鬧鬧之中,不可不加以研究體會。一般的君主以為眾人的吵吵鬧鬧就停止了行善,賢明的君主卻在眾人的吵吵鬧捅之中建立起功業。

察微

假設治和亂、存和亡的區別象高山和漂谷,象白土和黑漆那樣分明,那就社有必要運用智慧,即使蠢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亂、存和亡的區別并不是這樣。好象可知,又好象不可知,好象可見,又好象不可見。所以有才智的人、賢明的人都在千思百慮、用盡心思去探求治亂存亡的征兆,盡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衩的叛亂事件和東夷八國不聽王命的陰謀。所以治亂存亡,它們剛剛出現的時候就象秋毫那樣,能夠明察秋毫,大事就不會出現過失了。

魯國的法令規定,魯國人在其它諸侯國給人當奴仆,有能贖出他們的,可以從國庫中支取金錢。子貢從其它諸侯國贖出了做奴仆的魯國人,回來卻推辭,不支取金外。扎予說:“端木賜做錯了。從今以后,魯國人不會再贖人了。”支取金錢,對品行并沒有損害,不支取金錢,就不會有人再贖人了。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那個人用牛來酬謝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說;“魯國人一定會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從細小處看到結果,這是由于他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觀察得遠啊。

楚國有個邊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與吳國邊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邊境上采桑葉,嬉戲時,吳國的姑娘傷了卑粱的蛄娘。卑梁人帶著受傷的姑娘去責備吳國人,吳國人應答很不恭敬,卑梁人很惱怒,殺死了那個吳國人就走了。吳國人去報復,把那個楚國人全家都殺死了。卑粱的守邑大夫大怒,說;“吳國人怎么竟敢攻打我的城邑?”發兵去攻打吳國人,連老弱全都殺死了。吳王夷昧聽到這事以后大怒,派人率兵侵犯楚國的邊境城邑,攻克楚國邊邑,把它夷為平地,然后才離開。吳國,楚國因此展開大戰。吳公子光又率領軍隊在雞父跟楚國軍隊交戰,把楚軍打得大毆,俘虜了楚軍的主帥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陳國的夏嚙。又接著攻打郢,得到了楚乎王的夫人,把她帶回吳國。這實際上還是雞父之戰的繼續。凡是要守住國家,最上等的是洞察事情的開端,其次是預見到事情的結局,再次是隨著事情的發展了解它。這三樣都做不到,國家一定危險,自身一定困窘。《孝經》上說:“高卻不傾危,因此能夠長期保住尊貴,滿卻不外溢,因此能夠長期保住富足。富貴不離身,然后才能保住國家,使人民和諧。”楚國恰恰不能做到這些。

鄭公子歸生率領軍隊攻打宋同。宋國的華元率領軍隊在大軍迎敵,羊斟給他怍馭手。第二天將要作戰,華元殺了羊宴享甲士,羊斟卻不在宴享的人中。第二天作戰的時候,羊斟憤怒地對華元說:“昨天宴享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駕車的事該由我掌握了。”于是把車一直趕進鄭國軍隊里。宋國軍隊大敗,華元被俘。弩牙相差一個米粒就不能發射。戰爭正象一個大的弩牙。宴享甲士卻忘了自己的馭手,將帥因此戰敗被俘,難道不是麻該的嗎?所以,凡作戰一定要熟悉全部情況,做好全面準備,知己知彼,然后才可以作戰。

魯國的季氏與郈氏斗雞,郈氏給他的雞披上甲,季氏給雞套上金屬爪。季氏的雞沒有斗勝,季平子很生氣,于是侵占郈氏的房屋,擴大自己的住宅。郈昭伯非常惱怒,就在昭公面前詆毀季氏說:“在襄公之廟舉行大祭的時候,舞蹈的人僅有十六人而已,其余的人都到季氏家去跳舞了。季氏家舞蹈人數超過規格,他日無君主已經很長時間了。不殺掉他,一定會危害國家。”昭公大怒,不加詳察,就派郈昭伯率輛軍隊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庭院。仲孫氏、叔孫氏彼此商量說:“如果沒有了季氏。那我們家接離滅亡就沒有幾天了。”于是發兵前往救助,攻破院墻的西北角進人庭院,三家合兵一處,郈昭伯不能取勝而被殺死。昭公害怕了,于是逃亡型齊國,后來死在干侯。魯昭公聽信詆毀季氏的話,卻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理,他只害怕憑著魯國不能勝過季氏,卻不知道仲孫氏,叔孫氏也很恐懼,他們與季孫氏是患難與共的。這是由于不了解人心啊。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貴,對安全又有什么益處呢?憑借魯國尚且害怕不能勝過一個季氏,更何況三個季氏呢?他們都厭惡昭公,本來就舍互相救助。昭公權衡事情錯誤到如此地步,不只是仲孫氏、叔孫氏,整個魯國都會感到恐懼。整個魯國都感到恐懼,這就是與整個國家為敵了。昭公與整個國家為敵,在國內就該被殺,今得以死在干侯,還算有幸死得遠了呢!

去宥

東方墨家學派的謝子,將要到西方去見秦惠王。惠王向秦國墨家學派的唐姑果打聽謝子的情況。唐姑果擔心秦王親近謝子超過自己,就回答說:“謝子是東方能言善辯的人,他的為人很狡詐,他這次來,將竭力游說,以取得太子的歡心。”秦王于是心懷憤怒等待謝子的到來。謝子來了,勸說秦王,秦王不聽從他的意見。謝子很不高興,于是就告辭走了。凡聽人議論是為了聽取好的意見,所說的意見如果好,即便是竭力想取得太子的歡心,又有什么損害?所說的意見如果不好,即便不是要竭力取得太子的歡心,又有什么益處?不因為他的意見好認為他誠實,而只是困為他想取得太子的歡心就認為他悖逆,惠王喪失了所以耍聽取意見的目的了。象這樣動用心思,會見賓客目即使很勞苦,耳朵眼睛即使非常疲憊,還是得不到賓客言談的要旨。這就是史定之所以能夠干邪僻之事的原因,這就是史定之所以能用人裝扮成鬼、加罪殺戮無辜之人,以致群臣騷亂、國家幾乎危亡的原因。人到了年老的時候,身體越來越衰弱,可是智慧越來越旺盛。現在惠王已到了老年,難道身體和智慧都衰竭了嗎?

楚威王向沈尹華學習文獻典藉,昭厘對此很忌恨。威王喜好法制,有個幫助制定法令的中謝官替昭厘對威王說:“國人都說:‘王是沈尹華的弟子。’”威王很不高興,于是就疏遠了沈尹華。中謝官是地位卑賤的人,他說了一句話就讓威王不能聽到先王治國之道,使那些研習、精通古代文猷典籍的人不得重用,讓昭整得以實現自己的陰謀。所以,對地位卑賤的人所說的話不可不明察啊。他們多次激怒人主,借此替奸人掃清仕進之路。奸人的仕進之路掃清了,卻又厭惡賢人的仕進之路被阻塞,這難道不是很難嗎?奮力向后引箭,箭就射得遠,阻遏水流,水勢就猛,激怒君主,君主就會悖謬,君主悖謬就沒有君子輔佐了。不可激怒的,大概只有心中早有準則的君主吧。

有個人與別人為鄰,家中有棵干枯的梧桐樹,與他為鄰的一位老者說之棵捂桐不好,他立刻就把它伐了。那位老者于是要那棵梧桐樹,想拿去當柴燒。他不高興地說:“這個鄰居競這樣地險詐啊,怎么可以跟他作鄰居呢?”這是有所蔽塞啊。要那棵梧桐把它作柴燒,或是不要,這些都不能作為懷疑梧桐樹好還是不好的依據。

齊國有個一心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晨,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賣金子的人那里,看見人拿著金子,抓住金子就奪了過來。吏役把他抓住捆了起來,問他說;“人都在這里,你就抓取人家的金子,這是為什么?”他回答說:“我根本沒有看見人,只見到金子罷了。”這真是蔽塞到極點了。

有所蔽塞的人,本來就把白天當成黑夜,把白當成黑,把堯當成桀。蔽塞的害處真也太大了。亡國的君主大概都是蔽塞到極點了吧。所以,凡是人一定要能夠區分什么是蔽塞,然后才能知道事物的全貌,能夠區分什么是蔽塞就能保全自身了。

正名

名分合宜國家就治理得好,名分不正國家就混亂。使名分不正的是浮夸失實的言辭。言辭浮夸失實就會把不可以說成可以,而把不是這樣說成這樣,就會把不對說成對,而把不錯說成錯。所以君子的言辭,足以說出賢人的賢明,不肖之人的不肖就行了,足以講明治世之所以興盛、亂世由何引起的就行了,足以令人知曉事物的真情、人之所以能生存的原因就行了。

凡是混亂,都是由于名實不符造成的。君主即便不賢,也還是知道任用賢人,還是知道聽從善言,還是知道做可行之事。他們的弊病就在于他們所認為的賢人只不過是不肖之人,他們所認為的善言只不過是邪僻之吉,他們所認為的可行之事只不過是悖逆之事。這就是形名異實、名實不符。把不肖當成賢明,把邪僻當成善良,把悖逆當成可行,象這樣,國家不混亂,自身不危險,還等什么呢?

齊湣王就是這樣。知道喜歡士,卻不知道什么人才叫士。所以尹文問他什么叫士。湣王無話回答。這就是公玉丹之所以被信任,卓齒之所以被任用的原因。任用卓齒,信任公玉丹,難道不是給自己安排仇人嗎?

尹文謁見齊王,齊王對尹文說;“我非常喜歡士。”尹文說:“我希望聽您說說什么樣的人叫做士。”齊王沒有話來回答。尹文說:“假如有這樣一個人,侍奉父母根孝順,侍奉君主很忠誠,結交朋友棍守信用,住在鄉里敬愛兄長。有這四種品行的人,可以叫做士嗎?”齊說:“這真是所說的士了。”尹文說:“您得到這個人,肯用他作臣子嗎?”齊王說;“這是我所希望的,但卻不能得到。”尹文說:“假如這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中受到莫大侮辱卻不爭斗,您還將讓他作臣子嗎?”齊王說:“不。士受到侮辱卻不爭斗,這就是恥辱。甘心受辱,我就不讓他作臣子了。”尹文說:“這個人雖然受到侮辱而不爭斗,但他并沒有喪失上述四種品行。沒有喪失上述四種品行,這就是說沒有喪失一點成為士的條件。沒有喪失一點成為士的條件,可是大王您卻不讓他作臣子,那么您先前所認為的士還是士嗎?”齊王無話回答。尹文說:“假如有這樣一個人,將治理他的國家,人民有錯誤責備他們,人民沒有錯誤也責備他們,人民有罪懲罰他們,人民沒有罪也懲罰他們。這樣做,反倒埋怨人民難以治理,可以嗎?”齊王說:“不可以。”尹文說,“我私下觀察您的臣屬治理齊國正象這樣。”齊王說:“假如我治理國家真地象這樣,那么人民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或許我還沒有到達這個地步吧!”尹文說:“我既然這樣說就不能沒有理由,請允許我說一說理由。您的法令說:‘殺人的處死,傷人的受刑。’人民中有的敬畏您的法令,受到奠大侮辱而不敢爭斗,這是顧全您的法令啊,可是您卻說,‘受侮辱而不敢爭斗,這是恥辱。’真正叫做恥辱的,不是說的這個。本該作臣子的,您卻不讓他作臣子,等于是懲罰他。這就是沒有罪過而您卻懲罰他啊。”齊王無話回答。君王的議論都象這樣,所以國家殘破,自身危急,逃到谷邑,又到了衛國。齊圄是周朝分封的諸侯之長,太公在這里得以壽終。桓公曾憑借齊國稱霸諸侯,這是由于管仲辨察名實非常詳明啊。

作品出處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全書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氏春秋》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氏春秋》是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

信息流廣告 周易 易經 代理招生 二手車 網絡營銷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字典 社區團購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抖音代運營 易學網 互聯網資訊 成語 成語故事 詩詞 工商注冊 注冊公司 抖音帶貨 云南旅游網 網絡游戲 代理記賬 短視頻運營 在線題庫 國學網 知識產權 抖音運營 雕龍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學教程 常用文書 河北生活網 好書推薦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人才網 考研真題 漢語知識 心理咨詢 手游安卓版下載 興趣愛好 網絡知識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標交易 單機游戲下載 短視頻代運營 寶寶起名 范文網 電商設計 免費發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經典范文 優質范文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實用范文 古詩詞 衡水人才網 石家莊點痣 養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 鋼琴入門指法教程 詞典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版 chatGPT官網 勵志名言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文玩 語料庫 游戲推薦 男士發型 高考作文 PS修圖 兒童文學 買車咨詢 工作計劃 禮品廠 舟舟培訓 IT教程 手機游戲推薦排行榜 暖通,電地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應 ps素材庫 短視頻培訓 優秀個人博客 包裝網 創業賺錢 養生 民間借貸律師 綠色軟件 安卓手機游戲 手機軟件下載 手機游戲下載 單機游戲大全 免費軟件下載 石家莊論壇 網賺 手游下載 游戲盒子 職業培訓 資格考試 成語大全 英語培訓 藝術培訓 少兒培訓 苗木網 雕塑網 好玩的手機游戲推薦 漢語詞典 中國機械網 美文欣賞 紅樓夢 道德經 標準件 電地暖 網站轉讓 鮮花 書包網 英語培訓機構 電商運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免费视频 | 中文精品在线观看 | 不卡免费视频 | 欧美一级黄色片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色圆 | 日本午夜在线 | 我要看一级黄色 | 国产一区影院 | 一区二区国产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999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久久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 福利一区二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 |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乱轮 | 国产黄色小视频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大师 | 黄在线| 欧美性网 | 粉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无卡做爰天天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卡通动漫第一页 |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91av爱爱|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 | 色成人亚洲www78ixcom | 日韩精品三区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成a人 | 国产高清在线不卡 | h片观看 | av高清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