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地圖-人生
喜歡偶像的時候,也留住喜歡的自己離開前請叫醒我
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男神”級別的人物,是三井壽。他對我的影響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前一段時間看《灌籃高手》看到“教練,我想打籃球”這段,外加聽到主題曲《直到世界的盡頭》的時候,我渾身起了一層雞皮疙瘩,莫名地想哭。這首歌連同《數碼寶貝》的主題曲Butterfly,成為我歌單里面永遠不會刪的歌。
后來我開始明白,貫穿青春期的歌最動聽。有些歌、有些人之所以會留在你心里,是因為你的故事都藏在了那里。
音樂和漫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支撐著我。
之所以會提這些,是因為今天聽到了一些關于偶像的言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大意是我為了追求“女神”去學吉他,可是到頭來“女神”也沒有理我,不過那時候養成的溫柔性格倒是留了下來。就像耳機里的歌一樣,外面的世界換了幾輪,甚至手機都換了幾部,可那些歌倒是一直沒變。
我身邊有很多人,被別人稱為“腦殘粉”。我之前寫過的余小姐,追周杰倫。她一難過就會聽周杰倫的《簡單愛》,因為她曾經和她喜歡的男生一起聽過。她一個人去看周杰倫的南京演唱會,看到哭。
曾經在青春期聽過周杰倫的歌的人,一定能體會她的心情。我很喜歡五月天,雖然很多時候因為忙,不會時時聽那些歌,但是溫柔的效力,依舊會持續。
我毫不意外,只要陳信宏唱起《溫柔》,段子再濫俗,我依舊會感動。這是因為曾經在我的青春里,這首歌伴隨著太多故事。
哪個歌手沒幾個“腦殘粉”?太多了,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并不是真的那么“腦殘”地追星。他們追星,更多的是為了留住喜歡的自己,是為了給自己的青春一個交代,是為了給自己的故事畫上句號。
我相信那些站在臺上的人,他們比誰都更希望,支持他們的人是一群有著自己的理想的人。
我也是,我希望支持我們的人是一群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夢想的人,而我們創作的東西會給你們一點鼓勵、一點支持,那樣我們就很開心。
那是發自內心的開心。
所以,不要把偶像當成終點,很多人在看完演唱會之后反而更空虛、更寂寞,這樣還不如不看,就是因為他們太看重演唱會本身,把臺上的人當成了夢想。
喜歡的偶像出了專輯就去買,拍了電影就去看;如果有空就看一場演唱會,但有要事沖突時就做自己的事;有人詆毀偶像,就給個支持的留言,不必非得罵回去。
誰都有自己的冷暖,他們有他們的生活,不要處心積慮想盡辦法打探他們的私生活。
你有你自己的生活,他們應該是你向前的動力之一,而不是你心心念念、魂不守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