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傾城之戀-成長視窗
1969年,作家三毛在西柏林苦讀德文,學(xué)業(yè)的壓力、物質(zhì)的貧乏和身在異國的寂寞,讓她在那個冬天的一個早晨突然崩潰。她把書埋在雪地里,“心一橫,逃課好了,凍死也沒什么大不了,死好了,死好了”。
她跑去了東柏林墻,申請進入東德,被拒。不過她在關(guān)卡遇到了像《雷恩的女兒》里的那么英俊迫人的一位東德青年軍官,“有一副感人而燃燒的眼睛”,那時的三毛也正是一個美麗的妙齡女子,“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他幫了她,給她發(fā)了臨時過境證件,把她拍的證件照小心放在胸口,靜默地,陪著她排隊。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兩個人都不曾說話,卻好像已經(jīng)享受了一段最默契的時光。
分開了,本已經(jīng)不能再見,可還是見到了,他又像王子一樣出來拯救絕望的過不了關(guān)的她,他送她到車站,坐那輛車就可以返回西柏林,回到她的世界中,雖然只是一堵墻之隔,但那是咫尺天涯的隔絕。“沒有上車,他也不肯離去。就這么對著、僵著、抖著,站到看不清他的臉,除了那雙眼睛。”那雙西方人深邃的目光,就像一口井,“那雙眼睛里面,是一種不能解不能說不知前生是什么關(guān)系的一個謎和痛”。
顧不得了,舍不得就這么分開,她拽著他的袖子,讓他跟他走,他說:“不可能,我有父母,快上!”她要留下,“我留一天留一天!”最后一刻,他把她推上車,“風(fēng)很大,也急,我吊在車子踩腳板外急速地被帶離”。
回去后,她高燒三日不退,被送進醫(yī)院。病痛之中,她依然在心里呼喊著一個沒有名字的人,“那份疼和空,仍像一把彎刀,一直割、一直割個不停”。
這段奇遇,被三毛寫到了《傾城》這篇文章中。
他們一見鐘情。那一刻,天地?zé)o光,世界沉寂,只有兩個人四目相對,陷落于愛情的羅網(wǎng)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