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淘金者,只做擺渡人-人生
常聽到身邊許多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機會。“如果早出生十年,我一定能趕上改革開放初期的下海潮,那時候機會太多了!沒準現在已經是腰纏萬貫的百萬富翁了。”真是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機會其實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能不能抓住要看個人的思路和能力了。
這里有一個關于淘金的故事。一天,有一個年輕人也想尾隨別人去淘金。當他趕往淘金的路上時,遇到一條大河的阻攔,然而河邊又沒有船,他該怎么辦呢?年輕人突然靈機一動:“別人都去淘金,我為什么不做一個送他們去淘金的人呢?”從此,別人去淘金,這個年輕人就劃船送這些人過岸。去淘金的人面對對岸黃金的誘惑,自然就蜂擁而至。久而久之,這位年輕人也發跡了。其實,成功就是這樣簡單,換個想法,避開競爭焦點的鋒芒,迅速搶占潛藏的市場就可以了。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及時調整思維,準確地判斷出潛在機遇的。態度是一種選擇,你自己完全可做選擇。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位幸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都還有另一種最后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一位俄羅斯運動員和一位美國運動員曾同時參加鉛球比賽。論實力,俄羅斯運動員要超過美國運動員。比賽的前一天晚上,兩人先后到場地練球。美國運動員不管怎樣也擲不了俄羅斯運動員那樣遠。她干脆拿鉛球在俄羅斯運動員的最遠球痕前砸了兩個坑,然后就去睡覺。俄羅斯運動員看到美國運動員的“紀錄”后,大吃一驚,由于心理壓力太大,整個晚上都沒有睡好。第二天正式比賽時,俄羅斯運動員的正常水平沒有發揮出來,輸給了美國的運動員。成功的要素其實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成功是正確的思維的結果。一個人能飛多高,并不是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自己的態度制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