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給中國青年卸壓了-社會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某網站聯合開展了一項在線調查,9488名填答者中,84。3%的人確認自己“正在奮斗”,承認壓力太大。調查顯示,“車子和房子”以53。5%的獲選率列首位,“人更平等,社會更和諧”、“幫助弱勢群體”、“國家更富強”也是數百上千青年的奮斗目標之一。
“更理想的生活”、“成為有錢人”、“找個好工作”這些貼近自我的現實目標引起了一些人的擔憂。有人認為這是“價值理想的實用化”,意味著一種重功利、講實惠的人生價值取向。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信仰危機”的表現,甚至有人擔憂,國家和民族責任讓這些人來承擔,會造成“發展不良”的后果。
依筆者之見,這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不必對之過于苛責與擔憂。一直以來,青年們往往被認為是建設社會、改造社會的主力軍。在過去,他們的理想在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在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往往被刻印上了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即只見社會利益,不見個人利益,只說公共利益、不談個人利益。
事實上,每一代青年的思想都會深深烙上時代的印記。毋庸置疑,現今的時代,和平與發展已為主題。青年人生活隨之發生變化也是一種世界趨勢。上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的叛逆文化曾經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地震,反抗社會主流生活方式幾乎被視作青年人的基本特質。時過境遷,在新經濟環境下美國的“80后”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注意到,現在的美國年輕人對于伊拉克戰爭無動于衷,對氣候變暖危機表示冷淡。這是為什么呢?有人辛辣地指出,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去做一個多掙錢的“變節者”,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因為美國夢“漲價”了。但是,又有學者認為,美國青年的這種變化未必就意味著美國會因此而衰落。美國青年的經濟創富能力并不比他們的父輩差,只不過他們對生活方式有了不同的選擇而已。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經濟創富能力的競爭。對青年個體而言,他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也自然成了一種最必然的現實選擇。國要富、先富民,創富能力最強的青年通過自己的奮斗,讓自己先富裕起來,這并不是一件丟臉面的事情。
同時,必須理清的一個事實是,青年們追逐個人利益、個人價值的實現,其實與服務社會、服務公眾利益、服務國家并不沖突。青年如何實現“車子和房子”的奮斗目標?主要的途徑就是通過事業的發展,在工作崗位上不斷地銳意進取、勤奮拼搏。通過在為社會生產和創造更多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這些生活目標。所以說,青年奮斗目標的現實化并不意味著給社會發展帶來負面作用,反而可能會更健康地促進一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青年們奮斗目標的現實化也未必意味著他們缺乏服務社會、建設國家的精神追求。有調查顯示,97。6%的青年表示“有空的時候,愿意去做公益活動志愿者”。公益服務性的民間機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加盟。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有一個公益或者志愿者的身份。如前面提到的,“人更平等,社會更和諧”、“幫助弱勢群體”、“國家更富強”也是數百上千青年的奮斗目標之一。
如果說在國難當頭、物質匱乏的年代,個人利益要絕對服從于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的大局。那么而今,在這樣一個和平、開放、創富的年代,人們不需掩飾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這何嘗不是時代進步的一種體現呢?
青年人作為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生存狀態與精神面貌值得關注。社會轉型期間,在機遇越來越多的背后,是他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競爭壓力,他們的心靈也面臨著各種新舊思想、價值觀沖擊帶來的壓力及痛苦。沒有認識、體諒到他們為之承受的委屈、壓抑、不滿和痛苦,沒有認識到他們奮斗過程中背后隱藏的家庭責任,看不見他們承擔著的社會責任與對社會的奉獻,反而戴上有色的眼鏡,動輒用“道德大棒”、“傳統大棒”對他們的這種選擇進行不公道的否定和批評,無情撻伐,這不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
我們應該給青年們卸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