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杰作-人生
1937年4月26日,德國空軍襲擊了西班牙歷史名城——風光旖旎的小鎮格爾尼卡。格爾尼卡本是西班牙的一座未設立軍事防護措施的古城,在德國空軍發動空襲的那個上午,又正值格爾尼卡的集市街上人頭攢動,車來馬往的時候。肆無忌憚的德國法西斯竟在3小時內讓飛機向格爾尼卡投下4000枚炸彈,突襲導致2000名無辜平民當場喪生,格爾尼卡也被瞬間夷為平地,場景十分悲慘。
格爾尼卡空襲事件發生后,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當時定居法國巴黎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他在聽到這慘無人寰的消息后極為憤慨,立刻拿起畫筆,歷時42天的時間,懷著滿腔憤怒與悲痛,繪制出了一幅高11英尺、寬52英尺的巨幅圖畫,向全世界控訴法西斯的暴行。
這張巨幅畫作中的許多事物,在畢加索的筆下都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畫作的中心是一匹受傷的馬,抬起頭露出突發的恐懼,還有像眼睛的太陽、一頭公牛的頭部,和一只手臂把燈盞托向前方等等。畢加索親自對畫作做出如下解釋:公牛象征強暴,受傷的馬象征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征光明與希望……在畫作的周圍,還繪有許多其他場景: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斷臂倒地的男子……所有這一切,都是畢加索對可怕的空襲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都是他對法西斯慘絕人寰的暴行的控訴。
畫作問世后,曾在一些國家進行展出,受到了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本人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在格爾尼卡空襲中死去的人們,便把該幅畫作稱為《格爾尼卡》。
戰火仍在蔓延。1940年,德軍攻陷巴黎,許多貴族名人慌忙攜家人逃離別處,不屈不撓的畢加索毅然決定留在巴黎。畢加索不想讓巴黎成為第二個格爾尼卡,他打算盡自己最大努力去挽救這個城市,如果不能,他愿意與這個城市一起死去。
一天,一位納粹軍官找上門來。這位軍官先是極力討好,對他問寒問暖,并聲稱現在這塊地兒由他們說了算,一切問題都能夠解決。畢加索冷冷地回絕了他的所有“幫助”。
這位軍官本意是想索取畢加索的幾幅畫作的,礙于畢加索的名聲,不好在一開始就動粗。但見畢加索不為“好言”所動,軍官忍不住以命令的口氣要求看看畢加索最近的作品。畢加索于是隨手從一本書里翻出夾在里面的繪畫《格爾尼卡》的照片遞給了軍官。
軍官見畢加索搭理了他,很是得意。他先是看了看照片,接著若無其事地贊揚了一番,并且恭維地問道:“尊敬的畢加索先生,您能否告訴我,您是怎樣創作這幅畫的?”
畢加索這時開口了,他冷冷地回答說:“不,先生,這不是我創作的,這是你們的杰作!”
軍官聽完之后,臉上露出慣常的惱怒神色。但看到畢加索一副鎮定自若的神情,軍官不禁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著眼前的那幅畫作。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軍官臉上的慍色竟慢慢地消融,他放下《格爾尼卡》,默默地離開了。
自此以后,畢加索所在的那個區,“暴力”事件大為減少,蓋世太保槍口下的巴黎獲得了久違的片刻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