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冤家聚頭-熱讀
愛一個人就把他送去汴梁,恨一個人也把他送去汴梁。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兩個歷史牛人走入了東京汴梁:47歲的司馬光當上了開封府推官,穿上了五品官服;38歲的王安石春風得意,朝廷把財政部長(度支判官)的大位交給他。而在此兩年前,一個叫蘇軾的年輕人也來到這里,他的文章一炮而紅,雖然這一年他正在家里守孝,但汴梁的空氣中早已彌漫著蘇軾的味道。
1058年的汴梁文氣沖天,這3位中國古往今來文字玩得最好的牛人結成好友,但命運很快便讓這3位成為政敵,上演了中國文壇上最優雅的“相愛相殺”。
“相愛相殺”本是說一對男女原本互相愛慕,卻偏偏表現得和仇人一樣,有事兒找別扭,沒事兒斗斗嘴。如果放到男人間,那就是對手間的惺惺相惜。歷史上曾有無數的牛人“相愛”的同時又互捅刀子。一生中,若能碰上一個偉大的對手,何嘗不是一大快事?
陸抗、羊祜:
猶若好友的兩軍敵將
每逢亂世,英雄輩出。三國時代,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說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驚人之語;后來與年輕的孫權在戰場相遇,長孫權32歲的曹操又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曹、劉、孫間真可謂是“相愛相殺”。
到了三國末期,相愛的對手層出不窮,西晉的鐘會與姜維對峙劍閣,當鄧艾偷襲攻取成都后,姜維投降,面對偉大的對手,鐘會甚至生出了與姜聯手反叛西晉的幻想。
而在晉吳前線,同樣對峙著一對偉大的對手—東吳陸抗與晉朝羊祜,這一對更是男人間“相愛相殺”的典范。西陵戰役是他們首次交手,當時東吳西陵都督步闡降晉,陸抗率軍平叛,羊祜則奉命救援。早先陸抗曾在長江上搭建堤壩,引江水阻止晉軍南侵。羊祜來到時,想借此用船運糧,省時省力。為迷惑吳軍,羊祜特別聲稱:為救援步闡,晉軍將破壞堤壩。陸抗聽說后,不顧眾將反對,立即出動工兵,“幫”羊祜把堤壩給毀了。羊祜一下傻了眼,只能規規矩矩地從陸路運糧,多費了無數人力。
陸抗料敵先機,贏了這第一回合后,又馬不停蹄地擊破另外一支晉軍,迫使羊祜退兵。羊祜因指揮不力,被降為平南將軍。從此,陸、羊兩人各為其主,對峙于荊州。
吳、晉一弱一強,陸抗意在自保,而羊祜志在統一。但凡有邊境沖突,羊祜從不使用偷襲戰術。碰上手下將領獻詭計攻吳,羊祜也不說不同意,只是趁吃飯把他們灌醉,讓他們沒機會說出來。
吳將陳尚、潘景率軍來犯,羊祜擊殺二將,然后厚葬之。這兩人的兒子到晉朝境內吊孝,羊祜以禮相待。如果是羊祜進軍東吳,在吳國境內割糧,也按價付錢,真是做到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在對手陸抗眼中,“祜之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陸抗贈美酒給羊祜,羊祜飲之不疑。作為禮尚往來,一次陸抗生病,羊祜也送來特效藥。大家怕有毒,勸陸抗別吃。陸抗笑著說:“羊祜豈鴆人者!”—羊將軍豈是下毒害人之輩!安然服用。
羊祜收買吳人之心的企圖,陸抗心知肚明,他對手下說:“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無求細利。”言下之意,上有殘暴的吳主孫皓,別說開疆擴土,能守住邊境就不錯了。陸、羊的關系,應了古龍《七種武器》中的名言:“最了解你的人往往不是朋友,而是你的對手。”
終陸、羊之世,吳、晉兩國保持著南北對峙。陸抗臨終前,上表請求孫皓,守好西陵,“若敵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東吳必亡。幾年后,羊祜也病重不起,上奏伐吳之策,“吳人虐政已甚,可不戰而克”。后來的歷史發展,正如二人所料,晉軍順流東下,輕而易舉地滅了東吳。陸抗與羊祜用他們的“相愛相殺”,為一個英雄時代畫上了句號。
高歡、宇文泰:
戰場廝殺的“相愛”梟雄
羊祜的統一理想實現了,但為時很短。公元280年晉滅吳,10年后“八王之亂”爆發,歷史即進入了比漢末三國更加分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這個梟雄時代,前秦苻堅曾是最具統一實力的人,但對敵人太過“相愛”,“相殺”不足。鮮卑慕容垂來降,苻堅重用;羌人姚萇歸附,苻堅一樣用之不疑。而鮮卑、羌人皆與氐人建立的前秦有仇。
當苻堅在淝水大敗之際,率殘兵投奔慕容垂,就有人勸慕容垂趁機殺苻堅自立。慕容垂倒是挺仗義,回答:“彼以赤心投我,若之何害之?天茍棄秦,何患不亡!吾將以義取天下,豈負宿心也。”意思是說,前秦很快就要滅亡了,我何必殺一個苻堅,背負罵名呢?不過慕容垂從此不再臣服前秦,而是謀自己的復燕大業去了。
相比之下,姚萇做得很不講究。他自稱“萬年秦王”,趁苻堅兵敗,讓這位有恩于他的故主做了囚徒。姚萇索取玉璽、要求禪位不成,即毫不客氣地殺了苻堅。苻堅“相愛”換來的只是對手“相殺”,不知他死前有沒有回憶起王猛的話:“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
在前秦后,北魏成為新的霸主。當其末年,六鎮叛亂,權臣當道,高歡趁勢崛起。在高歡已是風云人物的時候,他后來的死敵宇文泰還是個普通將領。初次會面,宇文泰對答如流,很受高歡賞識,以至“欲留之”。估計宇文泰自知“一山不容二虎”,也不甘長居人下,于是婉拒了高歡。宇文泰前腳剛走,高歡就反悔了,知道不該養虎遺患,急忙命人去追,但已經來不及了。
不久,宇文泰的長官賀拔岳被高歡所殺,宇文泰被擁立為主帥。被高歡欺負的北魏皇帝元脩有病亂投醫,把宇文泰當成護國忠臣,帶著親信從高歡控制下的洛陽出逃,前往長安投奔宇文泰。其后,高歡改立元善見為帝,北魏由此分裂為東、西兩魏。
不計小規模摩擦,高歡與宇文泰共有5次大的交手。高歡率先發起戰事,失利,大將竇泰陣亡;其后宇文泰也發動攻勢,高歡因輕敵,又被宇文泰大敗,損失了8萬人馬。
第三次河南交鋒,終于輪到宇文泰吃敗仗。在這次戰斗中,宇文泰摔下馬來,眼看東魏大軍就要沖至,西魏大將李穆急中生智,揮起馬鞭抽在宇文泰身上,大罵:“你這懶漢,怎么自己在這待著,你的主將呢?”東魏士兵殺紅了眼,以為這只是個小兵,也沒人在意,錯過了立大功的機會。
雙方沉寂了一段時間后,在公元543年進行了第四次“兩魏戰爭”。開始時高歡的東魏軍占據優勢,大將彭樂追到了宇文泰身后。宇文泰說:“你為什么苦苦追我?沒有了我,還會有你嗎?”彭樂一聽,想起兔死狗烹的故事,果然不再追趕,宇文泰算是撿回一條命。再度交鋒,宇文泰命與賀拔岳有殺弟之仇的賀拔勝率精兵追擊高歡。高歡在前面一路跑,賀拔勝緊追不放,手里的長矛差一點就刺到高歡時,戰馬突然被東魏將領射傷,沒能報仇。這一仗雙方主帥各有一次遇險,可謂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