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圈子-職場故事
從職場新鮮人到也算是有點資歷的公司人,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已經(jīng)基本熟稔了關于“圈子”的特征和規(guī)則。
經(jīng)歷越多,公司人越能發(fā)現(xiàn)選擇合適的圈子,處理好與它的關系,也許能給自己帶來很多東西。從實際的角度來說——也許在你需要一份工作的時候,它的力量要比獵頭更大更靠譜。除了有朋友幫忙,如果事業(yè)處在良好的上升期,結交的都是一群有能力的并且有著很多想法的公司人,不妨把自己的圈子當做另一個事業(yè)來經(jīng)營,也許幾年之后這就不只是幾個人的交流飯桌,而是具備了一定范圍的影響力。
不過另一方面,混圈子也并不是那么功利的一件事。從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并不是主要目的,總的來說,這可以代表一種生活態(tài)度。
身邊處處是圈子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幾個群體的連接點,不過一些工作三年以下的受訪公司人并不認為自己擁有這么多圈子。他們只是認同了“朋友圈”的概念,這個朋友圈多半有一個比較復雜的人員結構,把小學同學、聊得來的同事、工作中認識的人,甚至網(wǎng)友全部一網(wǎng)打盡。
工作超過三年的公司人則表示自己開始有一些固定交往的人群,他們普遍認為這不帶有利益關系,但的確有時候能幫自己一些忙。
在一家500強公司工作到第三年的莊紀,覺得自己的人際關系還到不了“圈子”級別,但她認為圈子現(xiàn)象在大公司很普遍。“校友圈”是在職場上最常見的。莊紀所在的部門中,幾乎所有管理層都是上海交大畢業(yè)的。每年年末時,同一個學校畢業(yè)的同事們也會經(jīng)常聚在一張桌上碰杯。
“雖然工作中大家都很平等,但有一層校友關系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話題,在人際關系方面就比別人多了一個優(yōu)勢。”
當她工作到第三年的時候,覺得自己龐大的朋友圈開始漸漸分化,工作和生活帶給自己的東西發(fā)生了變化。和同齡的朋友們依然會周末一起約出來玩,和客戶公司的高層持續(xù)頻繁地打交道后,也開始在項目以外的時間漸漸多了交流。兩個月前,當她的大學同學想跳槽,她試著推薦給客戶,竟然成功了,這讓她覺得有一個強大的人際圈很重要。
什么圈子適合自己
校友圈是一個既定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工作中會認識很多同行,這會成為一個同行圈。如果不是每天悶頭做研究或者做后勤的崗位,可能還會和很多第三方打交道,最后形成了一個廣泛意義上的工作交際群。工作了三至五年的公司人很多都有這三個圈子,平常工作中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向其成員們尋求解決方案。
一次武漢兩所大學的廣州校友聚會上,一群人提出要定期相聚,并且做一些除了大吃大喝外有意義的事情。最后確定的形式變成兩周一次的分享會,由一名分享人選擇一個主題做出一個PPT。這些主題和分享人的行業(yè)有關,并且被演繹得妙趣橫生,比如“廣告——不止扯淡那么點事兒”、“給你一個真實的HR”等,在分享之后大家可以參與討論。
找到一個合適的群體加入也不是那么容易。IT工程師馬駿就有這么一段兜兜轉轉的經(jīng)歷:在和一個同事玩三國殺的時候,他得知一群宅男經(jīng)常在周末找一家咖啡館進行技術問題和對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看法的探討。然后他找到了同事的校友,加了對方的MSN,最終“打入了”這個小團體。
在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也許并沒有意識到,“我”和圈子之間是可以雙向選擇的。如果知道某一個人群能給自己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可以試圖通過各種方法結識該群體里的人,然后經(jīng)熟人引入。但如果自己有很多想法又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設想的圈子,一個可靠的方法是自己組織,從現(xiàn)成的朋友圈中培養(yǎng)起來,并且通過人帶人的形式把它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