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高度,決定境界高度-成長
宗教與生意相通
我是學哲學的,研究過宗教。其實,宗教與生意是相通的。在中世紀,教會是擁有財產最多的組織,它在經營財產時,必須要請那些與神職無關的人來做商業業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職業經理人。
大家思量一下:我們在商學院學的那些東西,到底跟一個企業關聯度有多大?有很多杰出的企業家,他們不是讀了商學院才成為老板,是因為做了老板才去商學院的。
相反,宗教傳統和商業傳統的關聯度很強。我舉個例子:20世紀30年代以前,在美國,如果你不是教徒,你是借不到錢的,銀行對你的個人品行沒法評估,最重要的是沒有一個組織為你擔保。你發現美元里頭有幾個字:INGODWETRUST(以上帝的名義,我們信任這張紙),就很有歷史淵源。
正如薩姆·沃爾頓所說:世界上沒有什么純而又純的商業真理,所謂商業真理,只是把那些古老的真理,認真地、全身心地運用在你的商業行為當中。
真實焦慮在自身
我們總以為,一個企業家關心的是商業問題,但如果往深層考慮,他的真實焦慮、真實困惑,往往不是商業方面,而是人類最基本的那些焦慮。
我自己有一個經驗,跟企業家剛開始接觸時,就會談一些關于經營管理、品牌戰略、系統流程的問題;接觸深了以后,他們跟我談得最多的,是關于身、心、靈的問題,即身體的健康、內心的健康、心智的健康。
我有一回跟一個在銀行工作的高管談到《道德經》時,引用一句話,叫“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斯惡也”。他聽了以后一愣,說其原意是什么?我跟他解釋以后,他說,這個道理實際上在金融業同樣適用。在股票市場上,當人人都知道這是一只好股票的時候,它一定會害人的。如仁義道德是很好的,但當天下人都知道仁義道德是很好的時,就一定會出現偽善,就是滿嘴仁義道德而行為不符。當天下人都知道這個東西很好的時候,一定會趨之若鶩,它就一定會變味。
最終是人性較量
我同時認為,在這個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數據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重要。
IBM對知識分為四級,最底層的叫數據,數據之上才能形成信息,它是經過提煉的數據;信息之上是知識,知識再往上是智慧。這是一個金字塔,數據很多,信息相對少一些,知識就更少,智慧最少。
我們在經營企業時,一點都不缺乏數據、信息、知識,最缺乏的是智慧。所謂智慧,它不是說對具體某事某物的一個技能,它是一種態度、一種境界,十個人面對同樣的商業機會及宏觀經濟態勢,他們作出的判斷與決策是很不一樣的。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他們看到不同的信息,不是他們擁有不同的知識,而是他們頭腦中的境界和洞察力,他們看事情的方式和處理事情的智慧不一樣。
有一個人跟巴菲特差不多齊名,叫羅杰斯,他不是學金融出身,別人問他,杰出的投資家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應該去讀哪些書?羅杰斯說,應該讀兩種書:一種是哲學,一種是文學,因為只有從這兩種書里,你才能感受到人性是什么東西。尤其是在資本市場上,最終較量的不是那些投資技巧,是你對人性的感知力與把握力,它導致你的決策跟別人不一樣,這就決定你的高下。
無論我們是否做企業,我們都不能忘記,一個人的智慧是比擁有知識、信息、數據更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