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的貧窮與您無關-成長
“媽媽,我們是窮人嗎?”這是放學路上,7歲的兒子提出的一個讓我覺得莫名其妙的問題。問及他為何有此一問,兒子的回答令我迷惑。
原來,這個結論是班主任老師在一次班級調查之后得出的。調查的內容是:有沒有去過肯德基?去過幾次?結果班里大多數孩子沒有舉手,去過多次的更是基本沒有。由此,老師為全班同學下了“你們都是窮人家的孩子”的結論。
盡管因為離家近而多次去過德克士,但兒子小小的心里還是認定“我們是窮人”,因為老師說過,沒有去過肯德基或者只去過一次的就是窮人。對于老師的話,孩子是不會質疑的。從孩子們有模有樣的鸚鵡學舌中,我似乎看到老師鄙夷的口吻,輕視的眼神,還有孩子們低垂著的小腦袋。
事實上,“窮人”言論在這位老師口中吐出已經不止一次了。因為你們的家長不舍得或是掏不起“貴族學校”的擇校費用,所以你們才來這樣一所普通小學讀書,那你們當然是“窮人的孩子”!
敏感的孩子們意識到做“窮人的孩子”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兒子甚至在期末考試前提出了唯一的要求,那就是:如果考了雙百,帶他去一次肯德基。
這個要求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接下來的幾天里,我有意識地給他講少年毛澤東,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講施瓦辛格,講貧窮、溫飽與富裕。我在給他信心的同時,也必須讓他懂得:人的出生無法選擇,窮人并不可恥,窮人的孩子也不必低頭,物質的富有并不是衡量一個人人格和價值的標準,也不能決定一個人終生的成就。而這些道理,那位著裝打扮既時尚又新潮的已有二十余年教齡的老師應是比我更為清楚的。
其實,對于老師偶爾的牢騷甚至體罰,我完全能夠理解,我也能夠想到這樣一個農民工家庭的孩子占到三分之一的班級一定讓老師操碎了心。因為有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些孩子的父母多數忙于生計,疏于管教孩子,家庭的責任只停留在原始的“養”上。不能否認,這種條件下的孩子有些野蠻、缺乏教養、成績跟不上,但是老師,孩子是可塑的,不能因為某些偏見而在言語上、尊嚴上歧視他們。不妨設想一下,那名被您公然稱作“劉姥姥”的劉姓小女孩,面對同學們的一片歡呼聲,她幼小的心會不會受到傷害?那名把15÷3=5中的15一再說成是積的小男孩,您盛怒之下讓全班同學給他取一個寵物的名字,難道您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人格上的污辱嗎?還有那位與您同姓成績卻一直很差的孩子,也被您視為讓您尊貴的姓蒙羞了。老師,讓孩子們低頭的其實不是貧窮,而是您有意無意流露出的嘲諷,他們在精神上不僅無法站立,甚至還會形成一種扭曲的認知,這些您想過嗎?
老師,我想對您說,雖然我們沒有用昂貴的擇校費用換一個“貴族學校”的名額,雖然我們沒有經常光顧肯德基,但您大可不必為我們的孩子惋惜、心痛。我想,您不會忘記,為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為災區捐款、為殘疾人捐款,孩子們無一落下。能給予就不貧窮,這本是一個師者應講給孩子們的道理吧?物質上的貧窮并不可怕,精神上的富足才值得驕傲,這一點,即使您內心并不認同,即使這只是大道理,既為人師,您也該如此教誨吧?
老師,我想對您說,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孩子也不例外,請不要再用不屑的口氣稱他們是“窮人的孩子”,我們的貧窮與您無關。您應該講給孩子的是:成功與貧富、出身、地位無關,只與努力有關。只有努力才能改變一切,只有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有努力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陽。
如此,我們將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