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行嗎-成長
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我總是夢想著快點長大,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用再受限于大人。這個想法到了念大學的時候變了,突然又不想長大,不想進入大人的世界。
那個時候的我,對人生感到很茫然,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更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即使我學的是熱愛的繪畫,但并不代表我對人生就沒有不確定感。即使在拿到碩士學位之后,我依然沒有找到答案,對于未來,還是感到非常不安。
但是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很多人都會遇到自我認同的問題。在“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尋找自己”。
這時候最快入手的當然是從外表的摸索和改造做起。年輕時的我,簡直是把自己當實驗品一樣,有時把頭發吹得張牙舞爪,有時把頭發燙得又黑又直;我涂過黑色的指甲油,甚至擦過綠色的口紅。這些極端不同的穿著打扮和外在形象,其實是我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在找不到出口時的一種宣泄。
當一個人的外表可以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實也顯示其內在的彷徨與茫然有多么劇烈。
我從進大學讀書,直到三十歲的那段歲月,因為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可以做什么,更不知道未來該往哪里走,曾經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算命,希望這能為我指引一條明路。
孔子說:“三十而立。”當我進入三十歲之后,真的好像才開始獨立。就像是時間到了,我開始進入另一個階段的旅程,思考著:我是誰,我為什么在這里,我的未來在哪里?
我承認,在身心各方面,我是一個比較晚熟的人,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是等到三十二歲才開始。我的許多同學到了三十二歲都已經小有成就。講到我的時候,朋友就會說曲家瑞是藝術家,所以不能用一般的標準來看待。只是這樣的話聽在我的耳朵里,一點兒也不令人感到高興。
那段時間,我對這個世界充滿怨氣和不滿,只是一味地憤世嫉俗,從來不會反省自己為什么生活沒有長進,覺得這個世界虧欠我太多,對我太不公平;我這么有才氣,卻沒有人看見,想到這里心里就十分憤恨。
但我很幸運,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畫畫,并且得以把自己的興趣跟工作結合。在那些充滿怨懟、惱怒的日子里,有一個可以自我陪伴的興趣,借由持續地畫畫,得以抒發自己的情緒。這段自我探索的過程,給我信心,讓我認同自己,也幫助我找到人生的答案。即使無法結合專業和興趣,還是可以從自己喜歡的事情中,找出一兩件,盡全力投入其中,甚至做到專業的程度。持之以恒地鉆研,讓興趣不僅是閑暇之余打發時間的事情,還可以陪伴我們,甚至發現更深層面的自己,成為自己的另一個專長。
尋找自己究竟要花多少的時間呢?其實沒有一定,我甚至覺得人一輩子活著都在探究自己,我們就像一座豐富的寶藏,不斷地挖掘,你就會看到很多面的自己。原來我也可以做到這樣的事啊!所以尋找自己是沒有終點的,但你一定得出發,才可能從過程中得到“發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