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學霸的正確姿勢-情感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學霸隨手就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了5篇論文,而學渣還在求不掛科。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你一定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韓衍雋印象深刻:15門基礎學科課滿分,4門99分,1門98分。作為本科生,韓衍雋已經(jīng)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了多篇英文專業(yè)論文,取得兩項科研專利,斯坦福大學的某位教授評價他說:“已經(jīng)超出了至今我對斯坦福大學所有博士生的要求。”偏巧新聞背后是即將到來的考試月,抬頭看看日歷上的雅思、托福、英語四六級、研究生入學考試、期末考試……相信有不少人讀罷新聞之后,會感到雙膝莫名發(fā)軟。沒準有人還會發(fā)出感慨:學霸果然都是天生的。
那么學習好壞到底由什么決定?
智商高低爹媽說了算
提起學霸,我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高人一等的智商。科學研究已經(jīng)證明,智商高低確實是和基因有關。
比如,2023年英國愛丁堡大學下屬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英國和挪威的3500多人進行了基因和智商的測試。他們發(fā)現(xiàn),對于知識性的智商而言,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約40%與基因有關;而對于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方面的智商而言,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約51%與基因有關。
這不是科學界第一次得出這個結論,當然也不是最后一次。
2023年,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通過對1萬多名16歲雙胞胎的調查,得出了學習成績有60%是受先天基因影響的結論。近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想讓孩子聰明,與其給他提供好的家庭教育,還不如爹媽本來就聰明。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有一種三觀盡毀的感覺?說好的“天道酬勤”呢?
先別著急,因為想要成為學霸,智商還不是全部。
智商和勤奮哪個更重要
首先,上文所述的研究,都已經(jīng)排除了智商之外的其他因素。可是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并不只有智商一項。愛丁堡大學那項研究的負責人在發(fā)布結果時,也給自己留足了后路:“研究的范圍僅限于正常家庭。孩子不受家庭重視或者在成長中受過創(chuàng)傷,那是另外一回事。”
對個人而言,智商與學習成績以及其他任何領域成就的高低沒有必然聯(lián)系。這早在50多年前就由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劉易斯·特爾曼證實了。
20世紀20年代,特爾曼征集了1528名孩子參與試驗,并跟蹤記錄他們在成年之后取得的成就。
參與試驗的孩子平均智商高達147,但在隨后的25年中,依然有1/4的受試者默默無聞。其他3/4的受試者雖然到中年時總共發(fā)表了2000多篇學術論文、取得了230多項專利,但也沒有任何人取得過和諾貝爾獎級別相當?shù)膶W術成就。相反,當初因為智商不足被排除在試驗之外的路易斯·阿爾瓦茨和威廉·肖克利,日后卻都成了諾貝爾獎得主。
更何況,智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英國倫敦大學的蘇·拉姆斯登對12~16歲的學生進行過一項跟蹤試驗,發(fā)現(xiàn)在4年時間里,部分受試者的智商得分發(fā)生了變動,上下浮動最多高達21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美國國家心理衛(wèi)生研究所或許能給出答案。他們在一項長達30年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工作中包含復雜關系、需要建立復雜系統(tǒng)、處理人際關系或者解決難題的人,在認知能力測試中的表現(xiàn)往往會逐漸提升;而腦力需求較低的工作者,他們的測試分數(shù)往往會下降。這種智商的改變,已經(jīng)和基因沒有關系了。
這么看來,你是不是又覺得“天道酬勤”變得靠譜了呢?
什么是正確的勤奮姿勢
當然,即便勤奮,也是有方法論的。學霸和學渣的差距,往往就在勤奮的“姿勢”上。
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學霸斯考特·楊。他在2023年完成了一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一年之內,自學完成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4年本科課程,而且通過了以知識考查全面而著稱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測試。
可能你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上見識到了斯考特·楊的傳奇故事,也對他那套神奇的“費曼技巧”有所耳聞。這套技巧的靈感來源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可不要被諾貝爾獎的背景嚇到,因為使用“費曼技巧”其實很簡單:找一張白紙,把你想要理解的某個概念寫上去,然后用自己的話解釋它,就好像在教給別人這個想法一樣。最關鍵的是,如果碰到解釋不清楚的地方,就回去查詢資料尋找答案,直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把整個概念解釋清楚為止。
“費曼技巧”說白了,就是想辦法通過淺顯的語言,讓別人明白一個你正在學習的陌生概念。
那么,為什么“費曼技巧”會這么神奇?
在斯考特看來,沒有反饋的練習和題海戰(zhàn)術,到頭來都是降低效率的陷阱。其實,這并非斯考特個人的經(jīng)驗總結,而是無數(shù)學人已經(jīng)總結出的科學規(guī)律。
人類的知識技能分為3個套在一起的圓形區(qū)域:最里面的“舒適區(qū)”——我們已經(jīng)熟練掌握到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中間一圈的“學習區(qū)”——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zhàn),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于太難受;最外層的“恐慌區(qū)”——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東西。只有針對代表著我們欠缺的知識和技能體系中的“學習區(qū)”進行學習,學習效果才能提高。
這些理論來自《劍橋手冊:如何成為一名高手》(CambridgeHandbookofExpertiseandExpertPerformance)——可別被它成功學色彩的標題騙了,這是一本900多頁的學術著作。
而“費曼技巧”能夠幫助我們的,恰恰是定位欠缺的那部分知識。枝節(jié)繁雜、富有內涵的知識,總能被分割成更小的知識點。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小知識點中總會有讓學習者無法理解或者誤解的地方。我們向別人解釋的過程,正是對學習內容的體系化梳理,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欠缺后再對癥下藥,學習效果自然就會好很多。
不過在斯考特那套快速學習法里,最重要的還是休息。他在突擊學習的過程中,仍然保證每周能有一天的休息時間。畢竟,在眼皮打架的情況下,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