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校訓——早稻田大學-成長
早稻田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本部設在日本東京都新宿區,前身是明治十四年(1882年)由因政變而下野的原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大隈重信創立的東京專門學校。大學創辦人大隈重信是一位有遠見的教育家,他以“保全學術之獨立、有效地利用學術造就模范國民”為建校宗旨,倡導“在野精神、進取精神和庶民精神”。因此早稻田大學培養的不是少數精英尖子和上層領導,而是那種置身于庶民之中的領袖,他們理解庶民的心情,是地方“在野”領袖。他們吸取基層民意,再把庶民的想法傳達出來,變成國家方針,早稻田大學存在的意義就在于此。歷經130年風雨砥礪,早稻田大學已成為日本最負盛名的“私學之雄”。時至今日,早稻田大學擁有13個院系、22個研究生院、5。3萬名學生,2010年日本大學綜合排名位列第6名。
早稻田大學靈活先進的辦學思路孕育出引領日本教育界的教育方法和精神,培養了許多活躍于世界舞臺上的人才,包括現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內,有7位日本首相是從早稻田大學畢業的。除了政界之外,早稻田大學畢業生在財經界、商界、文藝界也是大有作為的。索尼、卡西歐、優衣庫、樂天、三星等很多優秀企業的創始人和總裁,也都畢業于早稻田大學。
校訓:學問的獨立(英:IndependenceofLearning,日:學問の獨立)。
“學問的獨立”體現了早稻田大學的“在野精神”。早稻田大學長期以來以培養具有自主獨立精神的國民為理想,不為權力和時勢所左右,開展科學的教育和研究。但它也并不是單純的反權力,而是指在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同時加以驗證,強調培養獨創性學問的重要性。一個世紀前的早稻田人就已經意識到培養善于運用制度的人才比單純引進制度更為關鍵,并努力探尋外來文明融入與民族特色保留的平衡點。所以,“學問的獨立”的思想精神很早就植根在早稻田大學的土壤之中,激勵著一代代學子追求創造性的學術品格與自由獨立的人格特質。
校徽整體以緋紅色為襯底,中心偏下位置是兩個篆體漢字“大學”,并以絲帶和稻穗圍繞在兩個字左右。稻穗的葉子共有19片,據說是因為在19世紀時創校,而且創立年1882的4個數字之和正好是19,所以決定用19片稻穗葉來紀念。校徽的設計以少勝多,追求質感上的充實,體現了“簡單即美”的日本審美傳統。
早稻田大學與中國
早稻田大學與中國的關系可以追溯到清末。它是日本最早接受中國留學生的大學,創立后不久即接受了清朝政府派遣的公費留學生,中國留學生人數一度占到該校學生總數的1/4。周恩來、廖仲愷、李大釗、彭湃等人早年都曾在早稻田大學學習。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間,中國國家主席在日本大學發表的僅有的兩次演講,都選擇在早稻田大學。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在早稻田大學著名的大隈講堂作了“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重要演講。目前,早稻田大學與中國的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大學和機構有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