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表達-文苑
唐人吳兢的《貞觀政要·卷二·論納諫》中記載,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與黃門侍郎王珪在宴會上交談,當時有個美人在旁邊侍候——此人本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敗事后,被籍沒入宮。唐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廬江王荒淫無道,殺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為己有。如此這般暴虐,他怎會不滅亡呢?”王珪離座說道:“陛下認為廬江王奪取她是對了呢,還是不對?”唐太宗說:“哪有殺人而奪取其妻的道理!你卻問我對不對,這是什么意思?”
故事到這里,我們其實對于唐太宗“收編”廬江王李瑗的做法是否妥當,應該一清二楚;不僅如此,我們對于王珪向唐太宗提出的問題,到底是出于什么用心,以及他對這問題到底是怎么看的,也應該心知肚明。但是,鑒于王珪面對的是皇帝——雖然他是一個相當開明,并以善于納諫聞名于后世的皇帝,可皇帝畢竟是皇帝,誰都知道一旦惹毛了他,一旦他翻臉不認人了,那么,后果將會是十分嚴重的。所以,王珪一方面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注意唐太宗的感受,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而他在這里,向唐太宗拋出問題,可以說是他“引王入彀”的第一步:讓唐太宗先行表態(tài),否定廬江王李瑗的做法,進而為下文他“類推”、否定唐太宗的做法做好了必要的鋪墊。
接下來王珪是怎么做的?他先把前面的話題擱在一邊,與唐太宗講起了自己看到的《管子》一書中的一段故事:齊桓公到了郭國,問那里的父老:“郭國為什么會滅亡?”父老說:“因為郭君喜歡好人而厭惡壞人。”齊桓公說:“照你所說,他是個賢君啊,怎會滅亡呢?”父老說:“不是這樣,郭君喜歡好人卻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不能摒棄,所以滅亡。”緊接著這個故事,王珪把問題拉回了現(xiàn)實:如今廬江王李瑗的這個婦人還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測陛下的心意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陛下如果認為不對,那就是所謂知道邪惡而不能摒棄了。”——意謂唐太宗明明知道“收編”廬江王之妻不對但卻不能收手。
王珪是不是很厲害?他所擔任的黃門侍郎這個官職,是皇帝的近臣,負責的是其日常機要,接觸皇帝的機會很多。所以,他對于唐太宗喜歡閱讀史籍以史為鑒的習慣十分了解。因此,他投其所好,也從史籍入手,從《管子》中所講的一段與今天發(fā)生在唐太宗身上十分相似的事兒入手。最終,他由昔日郭國滅亡,源于郭君“喜歡好人卻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不能摒棄”,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唐太宗今天這樣做與郭君相類——“知道邪惡而不能摒棄”的結(jié)論。而郭國被滅無疑是讓唐太宗最為警醒的事兒:他之所以對于臣子的“諫諍”喜聞樂見,根本原因在于他希望看到的唐朝的長治久安,避免前朝由治而亂的“周期律”的重演。
王珪對唐太宗的此番諫諍,是不是有膽有識,設計精巧?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唐太宗聽罷大為欣喜,夸他講得好極了,并馬上命令把這個美人送還給她的親族。因此,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對于唐太宗來說,胸懷和氣度很重要;而對于王珪來說,智慧的表達與勇氣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