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基金那刻,我有了斬斷情絲的快感-社會
從幾個月前開始,和同齡人聊天,“基金”就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我也開始購買基金,在一片紅紅綠綠、浮浮沉沉的資本市場的汪洋大海中,親身體驗著“搞錢”的刺激,也在潮水退去的時候,切身感受到了資本的寒意。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我剛進入基金市場的時候,形勢一片大好。不過只投了兩三萬,賬面上的錢就每天幾百幾百地增長。我看著喜慶的紅色的浮盈數字,內心竊喜的同時又暗自懊悔:如果當初早點開始買,或者咬咬牙再多買一些,掙的豈止是幾頓火鍋錢?
但潮水鋪天蓋地席卷而來,接著便猛然掉頭浩蕩而去。春節假期結束,一瀉千里的跌勢便開啟了。一連七個交易日,我的賬戶盈利不斷萎縮,每天上千元的虧損,終于幾乎將前期積累的利潤吃光啃凈,到后面甚至開始波及本金。
市場剛開始下跌時,我還挺淡定,信心滿滿地“逢低買入”,將年前到賬的一部分年終獎也投入進來。直到下跌開始變得看不到盡頭、各類唱空市場的輿論層出不窮、基金經理所說的“最困難的時刻”始終沒有過去,我也開始變得緊張不安、焦慮難耐。每個交易日開市,不論在工作與否,我總忍不住打開基金交易軟件,刷新著屏幕上閃動變化的數字,心情隨著它們起起伏伏。
其實左右不過是那么一點錢,我問自己:這真的值得嗎?
于是,在市場終于迎來一小波反彈的第一天,我做了一個看起來不明智,但內心又覺得非做不可的決定——賣出了大部分的產品,只留下兩只金額不太高,并且長期看好的基金。在確認賣出的那一刻,我莫名地感受到一種奇妙的快感。這種感覺,就像斬斷情絲,決絕地結束一段茍延殘喘的不健康的戀愛關系,是有那么一點痛,但更多的是放下后的舒爽、釋然,是對未來一段時間能夠不再為情所困的期待。
從基金市場中抽離出來后,我開始自我反思,并審視身邊人的投資行為。在我看來,年輕人熱衷購買基金,并在這次狂潮中“跑步入場”,背后是整代人對財富貶值的焦慮。與父輩信仰攢錢,并通過攢錢購置了房屋、完成了子女養育不同,我們這輩人很早就意識到,工資上漲往往跑不贏通貨膨脹,手中的現金若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手段,就會面臨貶值。城市高企的房價、水漲船高的教育成本,也讓年輕人愈發渴望實現財富穩定增長。
因此,這兩年收益率誘人的基金產品自然進入了年輕大眾的視野。而對基金的狂熱、對明星經理的崇拜,又恰恰說明大部分年輕人都有一個除焦慮以外的致命缺陷——懶惰。投資是很專業的事,支撐理性投資行為的應當是翔實縝密的數據報表、扎實深入的研究,這需要興趣、能力和一些運氣。購買基金則省下了復雜煩瑣的研究過程,門檻低,省時省力。
購買基金講究的是長期性,過于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注定以虧損收場。但焦慮與懶惰,導致身邊大部分像我一樣的新晉投機者,很難真正做“時間的朋友”。由于懶惰,我們對投資和市場一無所知,往往會在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市場一片人聲鼎沸之時一頭扎進來,短期內很可能會虧損。面對虧損,心中那些不合時宜的貪婪、焦慮等情緒,又常常誘使我們做出愚蠢、盲目、短視的投資決策。
如今,我僅僅將存款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用于購買基金,其余的都買了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面對漲跌也不再患得患失。對于我個人而言,在能理解資本市場運行邏輯以前,將盯著屏幕數字的時間投入工作當中,是確定性更強,回報率更高的投資選擇。畢竟我永遠無法左右資本市場,卻有更多的把握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