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牛津腔英語的灌餅小哥-人生
1
我們學校每周三、六晚上在藝術長廊開設英語角,供學生們交流口語。近期校園論壇有關六級考試的一個帖子里,學生們討論一道題中原意為“獎金”的單詞bonus為何要翻譯成“善良”,有人在留言區說,餐廳賣雞蛋灌餅的小哥參加英語角時曾用過這個單詞,并指出其源于拉丁語。
這條留言引來不少網友圍觀,人們紛紛追問一個賣灌餅的怎么去英語角了,還懂古拉丁語詞匯?線上的追捧發展到線下,一些學生湊到英語角打探,我也緊隨其后。
2
很容易從一群學生中辨認出灌餅小哥。他身材寬瘦,有點駝背,面容看上去有一些柔弱靦腆,整體形象并不怎么整潔,條紋襯衫的胸前還留著兩塊洗不掉的污漬。不過,他偏著腦袋一手插褲兜,一手在半空比畫著講英語的姿態,倒挺有氣勢。
一口牛津腔的英式英語與學生們跟著美劇學出的美式發音相比,顯得極有格調。他抑揚頓挫地背完大段英文后,告訴圍在身邊的同學,這是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里面的場景描寫。
“掃地神僧”“勵志榜樣”“英語大神”……灌餅小哥被學生們貼上了各種標簽,餐廳里他的檔口前也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好事者趁接餅的同時,抓拍一張與灌餅哥的合影,或者有經濟頭腦的學生前來談合作,邀請他深度開發“英語灌餅”的資源。
灌餅哥不為所動,除了有條不紊地做好灌餅,仍會準時出現在英語角。據專修英美文學的研究生分析,他的口語多源自莎士比亞的戲劇原文。眾人驚呼,怪不得他的語句如此富有戲劇感染力。
在英語角遠遠觀察他很久后,我終于鼓起勇氣,上前用蹩腳的英語做了自我介紹。我說自己是院報通訊員,希望對他做個專題采訪。灌餅哥聽后臉色微紅,很快就點頭同意了:“采訪用中文還是英文?”
3
灌餅哥叫楊濤,陜南巴山人,2023年從中專畢業后,被學校送去昆山一家電子廠上班,流水線的辛苦作業很快磨掉了年輕人的樂觀。在那個廠子里唯一能令他振奮的時刻,是見到金發碧眼的外商來廠考察。陪伴在外商左右講一口流利英語的外銷員令他艷羨不已,他幻想某天自己也能做這么一份體面的工作。楊濤決定自學英語。
楊濤之前在學校學過英語,認識上百個單詞,還會拼讀音標,但翻開書攤上的英語讀物,他還是愁出一額頭的汗。如何入門是個問題,他上網苦苦搜尋方法,卻意外發現,自己上班的工業區竟潛藏著規模不小的學習小組,由各個廠的打工者自發組成,下班或者周末,這些人就聚在一起學習英語。
地點設在一個小組成員的出租屋內,參與者大多是打工妹,她們對英語的狂熱令楊濤震撼。一個女工遞過來一本被翻破的高中英文課本,對楊濤挑釁似的說,隨便說個頁碼,她能完整地背下整頁內容,如有差錯,愿當場拿出五十元錢請客吃飯。
聚會的主要內容是放聲背書,誰聲音大,背得流利,誰就是這兒的明星。
“就是一直背書?那語法體系、讀寫和聽力訓練怎么保障呢?”我問。
楊濤望了我一眼,顯然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想過這個問題。這讓我心里一驚:“那么……你在英語角的對話都是背出來的?”
楊濤點點頭,當初學習小組的激情感染了他,成員們臉上洋溢著滿足的表情,一度使他認為,能背下一整本書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隨著了解的深入,楊濤還是疑竇漸生。問及這些將一篇篇英語課文背得滾瓜爛熟的打工妹接下來的打算,她們并未給出明確的回答,依舊沉浸在背誦的得意中。更令他不可思議的是,那位與他打賭的女工,已經學了三年英語,卻只會翻來覆去背誦那兩本高中教材。
楊濤覺得這和流水線千篇一律的作業并無區別,他看不到擺脫底層打工者身份的希望。漸漸地,他開始反感她們盲目的自得其樂,逆反心理讓他決意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卻走向另一個極端。
經過反復比較,他選擇去學習文藝復興時代的莎士比亞,因為楊濤認為,時隔遙遠,早期那佶屈聱牙的英語代表著高貴和稀缺,可以避免掉入“打工仔英語”的淺陋之中。
4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語,剛剛從中古英語時代過渡而來,帶著最純正的盎格魯-撒克遜血脈。”楊濤在提起自己的選擇時如數家珍,帶著自豪,并對美式英語嗤之以鼻:“暴發戶式的語言。”
不過,他還是照搬了學習小組的自學模式——背誦。因為他試過坐在那里一遍遍地背單詞,學語法,不僅枯燥乏味,還很難獲得成就感,不易堅持。背誦就有趣得多,有故事情節,一篇背下來,收獲顯而易見。
楊濤背的第一本書是中英對照版的《麥克白》,這是一部莎士比亞篇幅較短的戲劇,語句短,便于記憶。隨書附贈一張光碟,他拿去網吧戴著耳機,一遍遍地練習發音,直到腔調和原聲完全吻合。
一年時間風雨無阻,楊濤利用打工的間隙才將其中三幕完整地背誦下來,也許對戲劇英語產生了疲憊感,他又買來更易讀的《魯濱孫漂流記》,選取其中有趣的章節背誦。他堅持選擇英國本土作家,就是固執地不想落入美式英語的“俗氣”。
在昆山待了兩年,楊濤硬是背了兩本書,但還是在流水線上當工人。后來,楊濤去學了灌餅手藝,學成后就到我們學校的餐廳租下了一個小檔口。
“一直沒有放棄英語嗎?”
“沒有,習慣了,再苦再累都會背兩段安慰自己。”
“安慰?”
“嗯……證明自己在不斷學習進步,藝多不壓身嘛。”
我忍俊不禁。好巧,剛上大一,我就跟舍友們忙著考證,計算機證、四級證、普通話證、教師證……我也用“藝多不壓身”來自勉。
“學英語光靠背文學名著就走偏了,要想專業一點,還得系統地去學,聽說讀寫都得跟上;要想用英語找個工作,考個證書至少是能力的證明。”我覺得楊濤這種情況,得先有個證明實力的東西。
“是呀……不過,我平時上班也累,只有背英語能放松一下,要是去記語法、做題,肯定堅持不下來。”楊濤局促一笑說,并再次強調,他的確每天都在堅持背誦。
來我們學校后,面對年齡相仿的大學生,楊濤再次感受到了落差。學生們有知識,有文化,過幾年會拿到沉甸甸的大學文憑,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未來充滿了希望,而自己只會在日復一日的灌餅中過下去。
陷入失落的谷底時,楊濤再次抓緊英語這根稻草,希望借助它來爬出黯淡的生活。于是在出租屋里背誦名著之余,他試著加入學生們的英語角,看看能否得到認同。
“萬萬沒想到會成‘網紅’。”楊濤挺不好意思,不過成名也將先前的負面情緒一掃而光,讓他一度自信滿滿。
采訪至此,我認為已了解清楚灌餅哥楊濤在英語角火爆的來龍去脈,再無深挖的必要,便起身告辭,準備回去就動筆。
同時為了佐證,我聯系了一位跟楊濤聊過的英語專業的學姐,希望她能從專業角度評價楊濤的英語。
“來回套用固定的幾個句式,缺乏靈活變通。”學姐總結道。
5
通訊稿還沒寫好,論壇上就有匿名帖暗指楊濤涉嫌誘騙女學生。標題寫得十分勁爆,但點進去后,并沒有實質性內容,只是毫無根據的一通謾罵。鑒于帖子沒有任何證據,涉嫌造謠,管理員很快將其刪除。
可疑的是,此后在英語論壇一些帖子的下方,不時會見到身份不明的賬號對楊濤進行構陷。
受我的影響,又經過英語角一眾英語癡迷者的推薦,楊濤決定報考中級口譯。幾乎同時,論壇上又出現了關于報考中級口譯的風涼話。楊濤在備受奚落之后,無奈地對我講出了積壓在心頭的憤懣。
楊濤剛火的時候,有一位日語專業的女生慕名而來。這讓一個喜歡這個女孩的男生妒火中燒。那個男生表達醋意的方式,是趁楊濤和女生對話時,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奚落楊濤的“掉書袋”口語以及混亂的邏輯。
楊濤招架不住,背誦古典英國文學名著并沒教會他自如地辯論,何況對手是經過系統學習的大學生。可是女生在乎的是灌餅哥講英語這件事,至于他英語水平的好壞根本不重要。男生想不通其中的道理,惱羞成怒。
“你為什么不反抗呢?他侵犯的是你的名譽呀。”我有些抱打不平。
“因為對方是大學生。”楊濤回答,“我清楚一個圈子內身份的重要性,論壇上,其他人都是大學生,只有我一個廚子,一旦發生爭執,無論道理在哪邊,我只能落得孤軍對戰。那個男生并不是因為我和日語系女生走得近才詆毀我,而是因為他不愿輸給一個賣灌餅的。”
6
英語角因為楊濤熱鬧了一陣,但學生們的新鮮感一日三變,而且發現“灌餅英語”并沒有神乎其神,沒多久,楊濤就退出了大眾的視野。
但網絡謠言使楊濤在餐廳師傅中又火起來。
起初后廚出了個能和大學生講英語的同事,大家覺得挺新鮮,不過師傅們無法辨別牛津腔和美式發音的區別,所以對楊濤成為“網紅”不明所以,但聽到楊濤和女大學生的緋聞,則像油鍋滴水一樣炸開,師傅們將“這道菜”添油加醋來回爆炒。
有學生在打飯的時候,聽見兩個師傅在灶前一邊掌勺一邊開玩笑,學生當場就抗議了,但兩個師傅奇怪,我講自己人的八卦,你打你的飯,礙你什么事了。
雙方很快從口角爆發成沖突,一旁聽明白原委的學生圍過來,憤怒地用餐具指著檔口要求道歉,師傅們則揮舞著大勺驅趕人群,最終事態失控。后來,團委負責校報的老師提醒我,現在正是敏感時期,就不要以任何形式發布對灌餅哥的報道了。
7
楊濤再也沒有出現在英語角,我微信聯系他,也得不到回復。直到口譯考試報名時,我又發微信問他準備得怎么樣了,他才回復說難度太大,看不進去書,自己不是考試的料,就沒報名。
我躺在床上,將楊濤的故事往深里想了想,覺得他最后失去的不是英語角,而是希望。因為在他還是英語角紅人時,我們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昨晚兩個英語專業的研究生來英語角和我對話了。”
“遇到專業人士了?”
“嗯,給了我很多指導,讓我清醒過來。否則,我還真覺得自己是大神呢。”
“這樣才會進步啊。”
“但我挺怕的。”
“怕什么?”
“知道我水平不行,大家還繼續捧我。其實大家關注我并不是因為英語,而是因為我是賣灌餅的。”
“身份……身份只是外在的東西,不必太在意。”
“可我自學了四年英語,就是盼著有朝一日能改變身份,讓別人高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