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人物
一
傅聰先生脾氣壞是出了名的。音樂會上,哪怕是微弱的耳語聲或拍照的“咔嚓”聲,都會惹得他不快。有時,他甚至會中斷演奏以示抗議。不過,生活中的大師倒是慈眉善目。
倘使嘗上幾口家鄉小菜,更是喜上眉梢,戲話連篇,活脫一個老小孩。每逢這時,我們便纏著他,哄他翻出些陳年舊聞。
記得有一次約傅先生往“雍福會”聚餐。那里原是英國領事館舊址,屋內陳設一律“花樣年華”風格,古樸雅致。那日,傅先生身著深藏青印花綢緞外套,頭發向后梳得整整齊齊,手上戴著黑色半截毛絨手套,嘴里銜著一只煙斗;說一口純正的老上海話,夾雜些許英語和法語。這幕景象讓人有時光倒流的感覺。
我們吃飯的那間包房在三樓,是由原來的儲藏室改建而成的,屋頂還有兩扇“老虎窗”。于是,話題便從上海話的外來語衍生開去。“老虎窗”由英語“roof”而來,“骯三”源自“onsale”,“癟三”則是“begsir”的音譯,等等。
不一會兒,服務生將小菜端上桌面,白斬雞,熏魚,爛糊肉絲,八寶鴨,腌篤鮮……不一而足。大師邊吃邊嘖嘖稱賞,尤其對那碗蔥油拌面贊不絕口,“味道交關(很)好,就是少了點”,一說完,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我們長期旅居海外的人對家鄉的思念,往往是從幾樣家常小菜開始的。張愛玲在美國唐人街看見一把紫紅色莧菜,不也怦然心動嗎?”
說起張愛玲,不由得想起傅雷先生早年對這位傳奇女子的忠告:“技巧對張女士是最危險的誘惑。無論哪一部門的藝術家,等到技巧成熟過度,成了格式,就不免重復自己。”
當時,張愛玲并不買賬,以《自己的文章》一文竭力作自我辯護。傅聰說,父親的批評是中肯的。因此,張愛玲晚年與宋淇交談時表達了對傅雷的心悅誠服。
“然而,真正稱得上幽默大師的也只有錢鍾書一人。”傅先生話鋒一轉,“20世紀80年代,我在北京請錢鍾書、楊絳夫婦來聽音樂會,結果楊絳獨自前來,但帶來錢鍾書的一張便條。大致意思是:中國人有對牛彈琴的說法,但是,據考證,母牛聽音樂后可擠出更多奶;自己在這方面連母牛都不如,因此也就不附庸風雅了。哎呀,那么有趣的一封信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談到幽默,我突然想起發生在劉海粟身上的一樁趣聞。曹聚仁在一篇談幽默的短文里提及,林語堂主編的《論語》雜志里曾有《觀市政府主辦劉海粟歐游作品展覽會記》一文,作者在簡要羅列劉海粟的生平后,便大談展覽會場地布置和光線處理,談招待員,談賣物的攤頭,甚至談了自己上廁所的情形,對劉海粟的作品卻不著一字。曹聚仁稱之為“意在言外,奇妙在此”。傅先生聽完,也隨口說了個類似的故事。勛伯格在一次聚會上大肆鼓吹其十二音體系,眾人皆昏昏欲睡,可他意猶未盡,不停追問大家是否還有問題。只見有人怯生生地舉起了手,“我有個問題。請問,廁所在哪里?”那個舉手者就是日后的指揮大師克萊伯。錢鍾書與楊絳
關于劉海粟與傅雷,坊間充斥各種傳聞。有人說,傅雷離開美專教席,是因為阻止趙丹等進步學生上街游行而挨了一記耳光;也有人說,傅、劉交惡是因為劉勸傅不要打兒子而激怒了傅。
傅聰先生對此做了澄清:“父親與劉海粟疏遠緣于一位窮困潦倒的美專教師——張弦。父親對張弦評價很高,稱其為‘擁有孤潔不移的道德力與堅而不驕的自信力的人’。父親為張弦那少得可憐的工資與劉海粟據理力爭,但無濟于事。最終張弦貧病交加郁郁而亡,死時才30多歲。張弦去世后,父親建議為張弦辦遺作展,結果也不了了之。父親傷心欲絕,二人從此形同陌路。”
不過,傅雷夫婦一直和劉海粟的前妻成家和(港星蕭芳芳的母親)友情甚篤,《傅雷家書》中很多篇幅都是寫給成家和的。成家和的妹妹成家榴更是傅雷先生的紅顏知己。傅聰先生對這段往事倒并不掩飾,“成家榴的確美若天仙,且和父親一樣,有著火一般的熱情,兩個人愛到死去活來。只要她不在身邊,父親便無法工作。每到這時,母親就打電話給她說,你快來吧,老傅不行了,沒有你他無法工作。母親的善良與寬容感動了成家榴,她選擇主動離開父親,去了香港……”傅先生說,他讀過父親寫給成家榴的那批信函,里面盡是對大自然的贊美和詠嘆,完全讀不到一丁點兒女私情。“父親母親那輩人真的太了不起了!”傅聰先生長長嘆了口氣。
的確,《傅雷家書》中有封朱梅馥寫給傅聰的信:“我對你爸爸的性情脾氣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都是有原則的。因為我太了解他,他一貫秉性乖烈,嫉惡如仇……為人正直不茍,對事業忠心耿耿。我愛他,我原諒他。為了家庭的幸福,兒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業的成就,放棄小我,顧全大局。”聽完這個傳奇,再讀那段文字,不禁泫然。弘一法師
二
黃永玉先生是目前在世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見過弘一法師的人之一,那年他才十幾歲。少年的黃永玉很調皮,有一天,他在廟里的白玉蘭樹上摘花,恰巧被弘一法師發現了。弘一法師說:“你看這花長在樹上好好的,干嗎非要摘下來呢?”“老子高興,就要摘。”黃永玉說。
弘一法師非但沒有生氣,還招呼他到禪房去,并問他會些什么。這個頑童大言不慚地回答:“老子會畫畫!唔,還會別的,會唱歌,會打拳,會寫詩,還會演戲,開槍,打豺狼、野豬、野雞。”看到弘一法師寫的字,他還說不好,沒有力量。
對答間,他忽然發現書桌上有寫著“豐子愷”“夏丏尊”名字的信封,頗覺好奇,因為他在課堂上讀過他們兩位的文章。當知道眼前這位貌不驚人的老和尚是豐子愷的老師,還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歌的詞作者時,他便纏著弘一法師給他寫幅字。
弘一法師笑了:“你不是說我的字沒有力量嗎?”聰慧過人的黃永玉連忙改口道:“不過,現在看看,你的字有點好起來了。”弘一法師答應讓他幾天后來取。
頑童去別處玩了一個星期,再踏進寺院便得知弘一法師圓寂了。進入那個小院,只見弘一法師側身躺在木板床上,神色安詳,像睡著了一樣。桌上居然有一張寫給他的條幅:“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世人得離苦。”他雖然不懂什么意思,但還是號啕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