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人不愿意當首相-文明
日本經濟能有今天,得感謝大阪人。
因為日本三大財閥——三井、住友、三菱,均發跡于大阪地區,然后發展到東京,再拓展到海外。
與東京人談生意,最好不要討價還價,因為你一還價,東京人的小心臟會受不了——難道你不相信我的東西是貨真價實的好東西?
但是,與大阪人談生意,如果你不討價還價,那你就是傻瓜。因為大阪人的貨品定價中,至少有5%的浮動價。
這說明什么呢?
說明大阪是商人匯聚之地,大家懂得讓利。而東京自古多武士,凡事講究體面。
這是兩種不同的活法,東京人活得比大阪人累。
大阪人只相信算盤,不相信政治。所以,大阪人只是在背后給政府送錢,但是,自己絕對不爭首相的寶座。
明治維新以來,大阪出身的首相僅為2人,而且都是“被首相”,一位是鈴木貫太郎,另一位是幣原喜重郎。
1945年4月,日本本土被美軍炸得一塌糊涂,敗局已定。當時無人愿意當首相,昭和天皇找到已經77歲的鈴木,對他說:“國難當頭,非你莫屬。”結果,鈴木當了4個月的首相,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第三天,就辭職了,所以被稱為“敗戰首相”。
沒了首相怎么辦?昭和天皇又去請另外一位大阪人當首相。當時,擔任過外務大臣的幣原喜重郎,由于自家被炸毀,已經卷好鋪蓋準備全家逃到靜岡縣避難。昭和天皇派人找到他,又對他說:“國難當頭,非你莫屬。”幣原只好硬著頭皮接下了首相的活,不過也只干了半年,在1946年5月,如愿辭職了。
從那以后70多年間,大阪沒有人再愿意問鼎首相的寶座。
也許大阪人想得很明白,吃政治飯比打算盤累。
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引入的西方議會制度,讓維新勇士輩出的長州藩人成了既得利益者。
長州藩,便是如今的山口縣。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歷任首相中,出身山口縣者最多,總共有8人,而且多數任期長,其中還有最長紀錄的保持者。
日本第一任首相是伊藤博文,年輕時,他受長州藩主的派遣,前往英國留學,學習英國的憲政制度。回國后,便大力推行西方的這一種制度,被譽為“日本憲政之父”。伊藤博文先后4次擔任首相,但是,他不是武士家庭出身,而是農民家的孩子。岸信介和佐藤榮作這兩位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叱咤風云的兄弟首相,都出自小商販家庭。而日本歷史上首相任期最長的一位,是安倍晉三,他也是山口縣人,祖上是醬油作坊主。
山口縣人似乎天生就喜歡搞政治,而且滿懷救國情懷,在每一個重大的歷史節點上,好像都是山口縣人出來撐臺面。
伊藤博文雖然在哈爾濱車站遭到韓國勇士的暗殺而死,但是他在日本憲政史上的地位,似乎無人能及,畢竟是他創建了日本的憲政體制,令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東洋島國,迅速發展為近代化強國。
“二戰”投降后,日本被美軍占領。如何防止日本成為美國的殖民地?岸信介頂著全國巨大的抗議浪潮,與美國簽署了《日美安保條約》,允許美軍駐留,但是,日本不再是美軍的占領國。
等到明治維新150周年時,日本的首相是安倍晉三,岸信介的外孫。他成功申辦了東京奧運會,雖然因為疫情,奧運會舉辦時間推遲了一年。
所以,日本社會有一種說法,即“大阪人用錢救國,山口人用心救國”,其他人都是浮云。
了解了日本社會發展的這一特性,你也就會明白,日本人所說的“傳承”,并不只是手藝與家業,還有地區的特性和獨特的區域文化基因。而恪守這一種傳承,需要堅毅的定力——牢記祖訓,不被誘惑,只做自己認定的事。
政治與經濟,就像一輛馬車上的兩只車輪,在兩撥人相互尊重與合作的驅動下,推動日本社會向前邁進。這也是日本社會之所以能夠保持平和的一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