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思維與羚羊思維-人生
科比曾談過如何教育女兒,我覺得很有價值。大意是他對女兒說,你要當獵豹,不要當羚羊。
女兒說,我想當羚羊。
科比說,那好吧,不過,我希望你當那只跑得最快的羚羊。
作為一個好勝的杰出球員,科比知道世界的本質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他也有勇氣接受這點。這是理性的,它唯一的缺點就是顯得太冷酷,所以聰明一點的人,都不太愿意直接說出這個觀點,以避免受到攻擊。他們自己一定會按這個原則行事,無論命運安排他們當獵豹還是當羚羊,他們都盡力跑得最快,跑得最快的獵豹才能抓住羚羊,跑得最快的羚羊,獵豹才抓不住。
更多人的思維是感性的,受不了羚羊被捕食的場景,尤其是這個場景有特寫、展示豐富的細節、慢放、再加上悲情的背景音樂,他們就認為獵豹是邪惡的,進化論無法接受。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從感性走到理性的過程,在它們之間取得平衡。感性與理性的平衡,更多體現為抑制感性,因為人不缺感性,人對信息的第一反應就是感性,理性的思考鏈條長一點,辛苦一點,理性反而需要激發。
羚羊被獵豹吃掉很可憐,沒有一只羚羊應該被獵豹吃掉,這是感性。如果這樣的話,那么獵豹全得餓死,很可憐,這個推理就是理性。感性與理性平衡的結論是:我們不應該擅自打擾這個生存競爭,跑得最慢的羚羊被跑得最快的獵豹吃掉,這是自然運轉的正常現象,我們看了于心不忍,但它是正常的,無解的。
人每天也在接受挑戰,我們也像獵豹一樣辛苦,像羚羊一樣無助。我們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這挑戰中生存。我們鍛煉,控制體形,那是知道,疾病時時在攻擊免疫系統,如果太衰弱,一次輕微的感冒就能奪走生命。我們努力工作、儲蓄、維持現金流、理性投資,那是知道,經濟會有黑天鵝,可能出乎意料地劇烈波動,財務不健康的人,在那個時刻就會破產。
有人說得好,我愿意去同情那些失敗者,雖然這同情也沒什么用,只是讓我自己感覺好些,可是,我絕對不允許自己淪為被人同情。這想法挺好,同情別人不是為了換取對自己的同情,對自己嚴厲一點,別那么多愁善感,盡力跑快一點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