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針對性-社會
請允許我再反對一次“功夫在詩外”。如果你要從事創造性的活動,你就得學會借鑒各個領域的東西,的確是“功夫在詩外”。但是人們經常濫用這句話,認為連學習都要講“功夫在詩外”,這就完全錯了。你想要學什么就應該練什么,功夫就在功夫上。我們追求的就是把這個特殊技能的特殊神經網絡“長”在大腦之中,別的都不必管。
但“功夫在詩外”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人們幾乎一聽說就會立即接受這個理論。曾經有個物理學家轉行做了神經學家,他做了個實驗,發現聽10分鐘莫扎特音樂可以讓一個人的智商測驗得分提高9分。這個發現實在驚人,但又非常符合我們一貫的思維,誰不知道音樂對思考有好處?愛因斯坦不就喜歡拉小提琴嗎?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個效應居然如此厲害!智商提高9分啊!結果論文一發表立即引起轟動,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并且把這個效應正式命名為“莫扎特效應”。
然而事實卻是“莫扎特效應”根本不存在。沒人能重復這個實驗,在其他所有實驗中,聽音樂對提高智商毫無幫助。然而這些后續的實驗研究因為缺乏轟動效應,只得到了非常少的媒體報道,以至于今天你去圖書館和書店,仍然可以找到大量專門用來提高兒童智商的莫扎特音樂CD。最新的研究進一步表明,不但聽莫扎特CD沒用,就連專門的音樂培訓對提高詞匯和數理等必備的智力認知能力都沒有用。
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小小愛因斯坦”系列多媒體產品。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教育品牌,如果在網上搜索,你會找到大量相關的視頻和產品信息。開發者迪斯尼公司聲稱,看這個視頻有助于提高三個月到三歲孩子的認知能力。但是如果你搜索的是學術論文,你會發現所有研究都指出這些東西根本沒用!英文版維基百科列舉了1993年以來一系列針對“小小愛因斯坦”的研究結果。有意思的是,當家長們得知這些研究后,竟然在2009年聯合起來把迪斯尼公司告上了法庭,而且迪斯尼居然真的同意為所有在2004年到2009年間買過“小小愛因斯坦”DVD的家庭退款!
聽CD、看DVD沒用,研究表明使用那些號稱能訓練大腦的軟件很可能也沒用。打游戲對人腦的認知能力可能有用,但也有研究認為沒用。不管是否真的有用,我們都可以想見,就算有用,其用處也不大。如果你想學好微積分,最好的辦法是找本微積分習題集做,而不是用大腦訓練軟件去試圖先把大腦磨快一點再學微積分,那等于緣木求魚。
另一方面,如果針對性明確,那么看似無用的訓練也可以很有用。在2011——2023賽事的CBA比賽中,張兆旭的進步明顯,原本身體瘦弱、力量欠缺的他突然變強了。據解說嘉賓王仕鵬透露,這其實是張兆旭練習拳擊的結果。我們干脆再一次引用姚明的話,他說:“在NBA,球員練拳擊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除了可以幫助運動員加快腳步移動的速度,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提高上肢的力量……”
所以訓練必須有針對性,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必須一切從實戰出發,且每次訓練要有明確的目標。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自己在大學里上過的那些課程。這些課程有針對性嗎?如果你的目標是當科學家,這些課程跟搞科研有關系嗎?我認為,我國大學的多數理工科課程訓練都像以前中文系試圖培養作家一樣,非常不符合刻意練習的要求。
國內訓練學生搞科研的做法是不搞科研,搞“課”研。教和學都以考試為核心,講的時候隨時總結知識點,考試之前還會畫重點。人們把科學知識當成歷史典故之類的考試材料,而不知道這些知識其實是可以拿來用的,更不知道自己的任務不是學這些知識而是創造新知識!在這種氛圍下,很多中國學生甚至喜歡評論課本,這本書寫得好,這個作者是牛人,陶醉在對課本的欣賞之中。我在美國上課時,沒見過任何一個老師贊美課本,一線人物幾乎沒有人寫過課本,所有課本都只不過是工具書,其最終是為了科研這個結果。一切技術應該是為科研服務,而不能讓期末考試喧賓奪主。
中國學生的另一個不好的風氣是有一種追星意識,對學術明星的八卦故事特別感興趣,熱衷于一些江湖傳聞。有人看科學家傳記的時間比看論文的時間都長。這種做法就如同跟著“小小愛因斯坦”學怎樣變天才一樣。每次有牛人到大學做報告,學生必然擠破頭,但是聽報告并不是搞科研!整天聽名人報告而不是盡可能早地參與科研活動,就好比讓青年籃球隊整天看NBA錄像一樣,最后只能成為專業球迷而不能成為運動員。對比之下,美國學生對不是自己對口的領域可能不太了解,也可能不知道最近有哪個學術明星發了什么文章,但在他自己的小小領域內,他可能大二就開始實干了。
搞科研的最好辦法是盡快找個實驗室進去跟著導師開干。先做一些處理數據之類打雜的事,給導師和師兄當個學徒,在慢慢地耳濡目染之下,自己就知道怎么做研究了。學習知識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耍酷,不是為了有談資,而是為了用!對比之下,美國大學里面的理工科課程就非常注重聯系實際,在考試和作業之外特別強調做項目。一學期讓學生做好幾個有實戰意義的項目,追求學以致用,逼著學生為了完成項目而學習知識。這些項目往往需要學生組成小組合作完成,比如分工編程組裝一個機器人,其需要調用的知識并不限于課堂上講過的,跟真正的科研沒什么區別。
寧可發幾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讀十年期待一鳴驚人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小事不做,一心就想玩個大的,不是專業的訓練方式。一提基礎科學,有人總說“板凳要坐十年冷”,這種思想完全不適合現代化科研體系。很多中國學者放著那么多頂尖科學家不學,專門喜歡學特例,說懷爾斯證明費馬達定理期間就好多年沒有發論文,而真實情況卻是他也是發表了一些小論文的。坐了十年板凳的運動員,國家隊敢用嗎?馬俊仁當年是一般比賽不參加,專門參加奧運會、世界杯一鳴驚人,結果人家懷疑你是不是服用了禁藥。最后因為一點小事,整個隊伍居然崩潰了。這種做法現在已經被淘汰。正確的做法是像劉翔當初那樣,什么大獎賽都去參加,追求一個穩定的成績。
想要掌握一項技能,要像運動員一樣,需要不停地練習實戰動作,不停地比賽,而不是不停地看錄像。